如果仅仅由于文章表达了对将饺子作为春节象征性食物的反感,对广电系统歧视港台腔的厌恶,并点了东北话、京津腔的名,就怒斥我是在搞地域歧视,那么我只能说,这本身就是“北方汉人中心主义”的傲慢与偏见。
对于傲慢与偏见,我向来是不屑回应的,但为了将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透彻一些,消除某些不必要的误会、误解、误区,我决定顺着上文那个话题,再多讲几句(估计用不了半小时)。
首先,有必要再重申一下“北方汉人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所谓“北方汉人中心主义”,其关键词是北方和汉人。前者是相对的是居住在南方,以米饭为主食,操着吴、粤、湘、客家等方言的汉人;后者则是就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言的。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相较于南方人,当然,更别说是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了,北方汉人的确存在某些文化上的优势。比如语言,虽然在与古汉语的相 似度上,吴语、粤语要超过官话,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说各种官话的人,无论是总量还是地域分布的范围,都要远远超过闽、粤、客、吴、赣、湘等六大非官话。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满清、民国、还是当下,都以北方方言作为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基础。尽管当时的革命党大多来自南方,其中不少人确曾建议将粤语定为国 语,但最终未能实现,其中不乏语音适用度的考量。
同样的道理,也是由于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即便是南方人,只要听得懂普通话,就基本也听得懂上述北方方言, 所以来自这些地区的演员才能够一个个从铁岭这样的“大城市”,走进北京、登上CCAV,进而走向全国。而一度在江南地区拥有超高人气的海派清口,则只能活 在“喝咖啡的不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的YY优越感中。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放任文化经过自由竞争博弈,形成强势与弱势,甚至像英语那样将伦敦音确定为标准发音,弄一个普通话也就罢了,恐怕南方人、少数民 族也不会反对。现在的问题在于,占据强势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治强势赋权的)的北方汉人企图将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发音强行推广到南 方和边疆地区,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文化代表和唯一标准。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反感和厌恶了。
一方面,吃饺子还是吃春卷、吃汤团、吃抄手,那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说也代表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凭啥一提起春节,就是吃饺子,甚至在外宣中,都将饺子当成中华餐饮文化的代表,外国人学习中餐,第一道功课就是学习包饺子呢?
事实上,从相关资料尤其是食物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饺子这种吃食之所以会在北方流行,恰恰是因为过去北方相对贫穷落后、冬季没啥可吃的所致。而像嘉湖 细点、广式早点等,则只可能产生于历来富庶安逸的江南和广东。另一个可以验证此说法的事实是,所谓中国八大菜系,除了鲁菜,其它七大几乎都是南方菜。
正因如此,当CCAV等媒体企图用一个粗糙、混杂的饺子来“代表”做工精致、花式繁多、口味鲜美的南方吃食时,能不引起部分以自己的饮食文化为傲的南方人的反感?
另一方面,出于日常交流、对外推广等需要,我们并不反对确立并推广普通话。但问题是,普通话的推广不该以消灭方言为前提。像现在这样,既不允许在校 园里讲方言,又严厉压制各种方言类的电视节目,弄得许多九零后的孩子都不会讲家乡话,以至于吴语面临消亡危机,闽南话、粤语则必须依靠台湾、香港这两个境 外基地(注意,我说的是境外,不是国外,看官可别又在给我戴一顶分裂国家的大帽子),方能够苟延残喘。说的轻点,此举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说得严重点,那 就是“文化灭绝政策”。
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少数群体的风俗习惯,这在文明国家早已成为共识。在欧洲,双语甚至多语教育非常普遍,许多孩子从小生长在多语并存的环境中,掌握多国语言一点也不稀奇。而在美国,官方明确规定,所有影视作品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黑人、亚裔甚至是同性恋者出现。
遗憾的是,这些场景在中国,在中国的电视台上几乎不可能出现。尽管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当局时不时也会播放一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片子,组织一 两场少数民族民歌比赛,或者民族舞蹈的进京汇演,但就实质而言,所有这些与两会上穿着华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一样,不过是用来点缀政治的装饰品,既不 可能真正建构起双方平等的文化地位,以北方汉人为中心的文化强制政策没有任何改变。
而在这种强制政策的背后,则是文化一元论在作祟。这种一元化的观点在吾国源远流长,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几乎所有领域,我们都能够见到它的魅影,听到或看见诸如“统一”、“核心”、“保持一致”等表述。
问题是,当文化强势变成文化强制,它不仅有损文化的多样性,妨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其所引起的文化反感,会反过来强化某些 亚文化区域的地方意识,加之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缺乏诸如地方自治等分权设计,所以这种文化上的地方意识很容易转化为政治上的分离倾向。这一点无论是在西 藏、新疆,还是在台湾,都表现的再明显不过。
-------------------
我也很讨厌吃饺子,吃后,容易反胃.
中华文化的延续其实是靠南方人,方才做到的。江,浙,闽,粤,湘,赣。更别提江,浙地区人才辈出了,别看北方人长得人高马大,历史上(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如此)尽出汉奸。南方人长得矮小些,却更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不易屈服于外族的统治,比如江浙官员史可法抗清,真正做到了宁死不屈。搜一下赵无眠的“南人北人”一文,说得很详细-http://briteming.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_15.html
-----------------------------
作为国家电视台,按理说,在兼顾民族、地域的文化、习俗方面,CCAV原本理应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现实中,也的确有人以这一点,即所谓众口难调,来 为央视春晚的“烂”辩护。但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央视的节目内容(如果你实在忙,只看春晚这一档也行),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中所散发,浓郁而令人恶心 的北方汉人中心主义。
举个例子,这些年,以央视为首的广电系统对于港台腔的批判、打压,可谓不遗余力。但另一方面,东北话、京津腔、山东口音却能够畅通无阻。受此影响, 如今活跃在央视舞台上的相声、小品演员,几乎清一色都是北方人,而在江南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滑稽戏却从来无缘春晚。以至于全国人民只知有姜昆,不晓得王汝 刚是谁,但在我看来,王汝刚无论是演技水平还是语言天赋,都胜过,至少是不会差于姜昆。
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共和国,中国可不仅仅只有吃饺子的北方人。对于西藏人、新疆人、内蒙古人来说,他们甚至都不过农历春节。可我们什么时候 见过这家号称代表“中央”的电视台,在诸如藏历木羊年春节,为全国藏民举办过文艺晚会,或者直播过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当西方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都开始向全球华人拜年,作为代表整个国家、所有民族的CCAV,却一门心思只想着北方汉人的过年风俗,实在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要知道,央视的这种北方汉人中心主义,不仅会徒增边疆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即便是南方汉人,心里也是非常之不爽。因为在许多南方人心里,自己才是正 宗的汉人,自己过年的方式才是正宗的春节习俗。像我有个朋友,每次遇到以中华文明正宗自居的河南人、陕西人,都会不屑地哼上一句:“没错,我们家往上倒十 几代,的确来自中原,但你们家祖上倒十几代,基本上都是三北胡人、蛮族后代”。
当然,这话说得或许有些绝对。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恰恰是吴语、粤语等这些被今天一些北方人斥为“鸟语”的南方方言(在国际上,吴语、粤语已被 公认为是独立的语言,吴语的国际标准语言代码为ISO/DIS 639-3:wuu,而粤语的代码则是ISO 639-3:yue,本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依然称其为“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诗词古文用吴语、粤语朗 诵,往往比用普通话念更加朗朗上口,更加有味道的原因所在。
比如,杜牧有首七言绝句叫做《山径》,诗的开头两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其中,斜念作xia,押的是a韵。如果用普通话读,便会觉 得很拗口也很难理解“斜”为什么要念作xia,但对于说吴语的人来讲,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在吴语中,斜念作jia(阳平),与家(ga)押的是 同一个韵。
说穿了,央视的北方汉人中心主义不过是过去王朝时代“京畿中心主义”的一个现代翻版。尽管这种“中心意识”有悖民族平等的原则,有损南北地区间的和谐,毫无任何现代性可言,但在千百年帝都思维的影响下,在媒体受到权力严格管控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期内改变又谈何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央视以及春晚组织者也就别怪成天被人盯着炮轰了。
对于傲慢与偏见,我向来是不屑回应的,但为了将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透彻一些,消除某些不必要的误会、误解、误区,我决定顺着上文那个话题,再多讲几句(估计用不了半小时)。
首先,有必要再重申一下“北方汉人中心主义”的核心要义。所谓“北方汉人中心主义”,其关键词是北方和汉人。前者是相对的是居住在南方,以米饭为主食,操着吴、粤、湘、客家等方言的汉人;后者则是就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而言的。
对此,有人或许会说,相较于南方人,当然,更别说是藏、蒙、维吾尔等少数民族了,北方汉人的确存在某些文化上的优势。比如语言,虽然在与古汉语的相 似度上,吴语、粤语要超过官话,但不可否认的是,今天说各种官话的人,无论是总量还是地域分布的范围,都要远远超过闽、粤、客、吴、赣、湘等六大非官话。 这也是为什么,无论是满清、民国、还是当下,都以北方方言作为官话、国语、普通话的基础。尽管当时的革命党大多来自南方,其中不少人确曾建议将粤语定为国 语,但最终未能实现,其中不乏语音适用度的考量。
同样的道理,也是由于东北话、天津话、山东话与普通话,在发音上有着较高的相似度,即便是南方人,只要听得懂普通话,就基本也听得懂上述北方方言, 所以来自这些地区的演员才能够一个个从铁岭这样的“大城市”,走进北京、登上CCAV,进而走向全国。而一度在江南地区拥有超高人气的海派清口,则只能活 在“喝咖啡的不能和吃大蒜的在一起”的YY优越感中。
但如果仅仅是这样,放任文化经过自由竞争博弈,形成强势与弱势,甚至像英语那样将伦敦音确定为标准发音,弄一个普通话也就罢了,恐怕南方人、少数民 族也不会反对。现在的问题在于,占据强势地位(这种文化强势很大程度上还是依靠政治强势赋权的)的北方汉人企图将自己的风俗、习惯、语言发音强行推广到南 方和边疆地区,成为全中国人民的文化代表和唯一标准。这就不能不令人感到反感和厌恶了。
一方面,吃饺子还是吃春卷、吃汤团、吃抄手,那是千百年来形成的饮食习惯,说也代表不了谁,谁也消灭不了谁。凭啥一提起春节,就是吃饺子,甚至在外宣中,都将饺子当成中华餐饮文化的代表,外国人学习中餐,第一道功课就是学习包饺子呢?
事实上,从相关资料尤其是食物文化史的角度来看,饺子这种吃食之所以会在北方流行,恰恰是因为过去北方相对贫穷落后、冬季没啥可吃的所致。而像嘉湖 细点、广式早点等,则只可能产生于历来富庶安逸的江南和广东。另一个可以验证此说法的事实是,所谓中国八大菜系,除了鲁菜,其它七大几乎都是南方菜。
正因如此,当CCAV等媒体企图用一个粗糙、混杂的饺子来“代表”做工精致、花式繁多、口味鲜美的南方吃食时,能不引起部分以自己的饮食文化为傲的南方人的反感?
另一方面,出于日常交流、对外推广等需要,我们并不反对确立并推广普通话。但问题是,普通话的推广不该以消灭方言为前提。像现在这样,既不允许在校 园里讲方言,又严厉压制各种方言类的电视节目,弄得许多九零后的孩子都不会讲家乡话,以至于吴语面临消亡危机,闽南话、粤语则必须依靠台湾、香港这两个境 外基地(注意,我说的是境外,不是国外,看官可别又在给我戴一顶分裂国家的大帽子),方能够苟延残喘。说的轻点,此举会影响文化的多样性;说得严重点,那 就是“文化灭绝政策”。
保护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尊重少数群体的风俗习惯,这在文明国家早已成为共识。在欧洲,双语甚至多语教育非常普遍,许多孩子从小生长在多语并存的环境中,掌握多国语言一点也不稀奇。而在美国,官方明确规定,所有影视作品中必须有一定比例的黑人、亚裔甚至是同性恋者出现。
遗憾的是,这些场景在中国,在中国的电视台上几乎不可能出现。尽管出于政治宣传的需要,当局时不时也会播放一些宣传少数民族文化风俗的片子,组织一 两场少数民族民歌比赛,或者民族舞蹈的进京汇演,但就实质而言,所有这些与两会上穿着华丽民族服装的少数民族代表一样,不过是用来点缀政治的装饰品,既不 可能真正建构起双方平等的文化地位,以北方汉人为中心的文化强制政策没有任何改变。
而在这种强制政策的背后,则是文化一元论在作祟。这种一元化的观点在吾国源远流长,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等几乎所有领域,我们都能够见到它的魅影,听到或看见诸如“统一”、“核心”、“保持一致”等表述。
问题是,当文化强势变成文化强制,它不仅有损文化的多样性,妨碍不同文化间的碰撞、交融与创新。更重要的是,其所引起的文化反感,会反过来强化某些 亚文化区域的地方意识,加之目前中国的政治体制,缺乏诸如地方自治等分权设计,所以这种文化上的地方意识很容易转化为政治上的分离倾向。这一点无论是在西 藏、新疆,还是在台湾,都表现的再明显不过。
-------------------
我也很讨厌吃饺子,吃后,容易反胃.
中华文化的延续其实是靠南方人,方才做到的。江,浙,闽,粤,湘,赣。更别提江,浙地区人才辈出了,别看北方人长得人高马大,历史上(抗日战争时期依然如此)尽出汉奸。南方人长得矮小些,却更具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更加不易屈服于外族的统治,比如江浙官员史可法抗清,真正做到了宁死不屈。搜一下赵无眠的“南人北人”一文,说得很详细-http://briteming.blogspot.com/2014/09/blog-post_15.html
-----------------------------
央视的北方汉人主义
作为国家电视台,按理说,在兼顾民族、地域的文化、习俗方面,CCAV原本理应起到模范表率作用。现实中,也的确有人以这一点,即所谓众口难调,来 为央视春晚的“烂”辩护。但事实上,只要稍微留意一下央视的节目内容(如果你实在忙,只看春晚这一档也行),就能很容易地发现其中所散发,浓郁而令人恶心 的北方汉人中心主义。
举个例子,这些年,以央视为首的广电系统对于港台腔的批判、打压,可谓不遗余力。但另一方面,东北话、京津腔、山东口音却能够畅通无阻。受此影响, 如今活跃在央视舞台上的相声、小品演员,几乎清一色都是北方人,而在江南一带人们喜闻乐见的滑稽戏却从来无缘春晚。以至于全国人民只知有姜昆,不晓得王汝 刚是谁,但在我看来,王汝刚无论是演技水平还是语言天赋,都胜过,至少是不会差于姜昆。
问题在于,作为一个多民族的共和国,中国可不仅仅只有吃饺子的北方人。对于西藏人、新疆人、内蒙古人来说,他们甚至都不过农历春节。可我们什么时候 见过这家号称代表“中央”的电视台,在诸如藏历木羊年春节,为全国藏民举办过文艺晚会,或者直播过蒙古族的那达慕盛会?当西方国家的国家元首、政府首脑, 都开始向全球华人拜年,作为代表整个国家、所有民族的CCAV,却一门心思只想着北方汉人的过年风俗,实在让人不知道该说什么是好。
要知道,央视的这种北方汉人中心主义,不仅会徒增边疆少数民族的离心倾向,即便是南方汉人,心里也是非常之不爽。因为在许多南方人心里,自己才是正 宗的汉人,自己过年的方式才是正宗的春节习俗。像我有个朋友,每次遇到以中华文明正宗自居的河南人、陕西人,都会不屑地哼上一句:“没错,我们家往上倒十 几代,的确来自中原,但你们家祖上倒十几代,基本上都是三北胡人、蛮族后代”。
当然,这话说得或许有些绝对。但一个不容否认的事实是,恰恰是吴语、粤语等这些被今天一些北方人斥为“鸟语”的南方方言(在国际上,吴语、粤语已被 公认为是独立的语言,吴语的国际标准语言代码为ISO/DIS 639-3:wuu,而粤语的代码则是ISO 639-3:yue,本文为了照顾读者的阅读习惯,所以依然称其为“方言”),保留了大量古汉语的发音和词汇。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诗词古文用吴语、粤语朗 诵,往往比用普通话念更加朗朗上口,更加有味道的原因所在。
比如,杜牧有首七言绝句叫做《山径》,诗的开头两句是: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其中,斜念作xia,押的是a韵。如果用普通话读,便会觉 得很拗口也很难理解“斜”为什么要念作xia,但对于说吴语的人来讲,就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了。因为在吴语中,斜念作jia(阳平),与家(ga)押的是 同一个韵。
说穿了,央视的北方汉人中心主义不过是过去王朝时代“京畿中心主义”的一个现代翻版。尽管这种“中心意识”有悖民族平等的原则,有损南北地区间的和谐,毫无任何现代性可言,但在千百年帝都思维的影响下,在媒体受到权力严格管控的情况下,要想在短时期内改变又谈何容易?
只是如此一来,央视以及春晚组织者也就别怪成天被人盯着炮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