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Wednesday, 11 July 2012

white night(白夜逃亡)


为追求艺术和自由,已“叛逃”到美国八年的苏联芭蕾舞演员,前往日本表演途中,因乘坐的飞 机出现故障,迫降在苏联西伯利亚的军用机场, 于是顺理成章地被苏联方面扣押软禁起来。
在那片北极圈内的白夜之地,一方是痛苦的挣扎,另一方是苏联文化部的幸灾乐祸;一方面是坚守,忍耐,在黑暗中杀出 一条逃离之路,另一方面是威逼诱惑,迫使其重登苏联舞台为共产党服务表演芭蕾;一方面是对舞蹈艺术满腔热爱,对自由的无上追求,另一方面是视国民为无灵魂 的玩偶,只当作政治的砝码,警示西方的手段……。这是好莱坞著名电影《白夜逃亡》(White Night,1986年)的故事情节。
近日,中共针对海外中文媒体新唐人电视台举办的“全世界中国舞舞蹈大赛”下达密令,以内部通告方式不允许中国民众参加在香港的初赛并要抵制舞蹈大赛,让外界不禁回忆起前苏联时期,为追求艺术自由,大批外逃西方的芭蕾舞演员,后来纷纷成为国际主流社会的巨星。
对于想追求更高艺术境界的中国大陆的舞蹈演员,面对中共的阻挠,那些前苏联艺术家们的故事也许会给人们一些启示。
俄罗斯芭蕾天王巴瑞辛尼可夫 赢得奥斯卡提名
让 我们回到电影《白夜逃亡》,其男主角饰演者,正是1948年出生在拉脱维亚,被誉为俄罗斯芭蕾天王的米凯亚‧巴瑞辛尼科夫(Mikhail Baryshnikov ),他是当代最伟大的芭蕾舞蹈家,与许多前苏联艺术家一样,有着同样的叛逃经历。巴瑞辛尼可夫1974年在加拿大多伦多表演后,寻求政治庇护,很快加入了 美国芭蕾舞团,随后成为艺术总监,在美国舞台放射出璀璨的光芒。
1977年巴瑞辛尼可夫主演的电影《转捩点》(The Turning Point ),为他赢得了奥斯卡提名, 他最著名的电影就是这部量身订制的《白夜逃亡》,其主题曲《Say you, say me》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们都喜爱的歌曲。年纪已高的巴瑞辛尼可夫近年的作品包括参与知名电视剧“欲望城市”第六季的演出。
“天生舞者”的鲁道夫‧努里耶夫
一九六一年六月十六日,一位体格健壮的男人突然甩开“保护”他的苏联警务人员,从巴黎布尔歇机场的酒吧间跑出来,向着警察高喊“保护我”。第二天,全世界的报纸都在头版报导了这一事件。当时正是冷战的高潮,列宁格勒基洛夫芭蕾舞团的这位主要演员叛逃到了西方。
六天后,他在巴黎德居埃瓦侯爵国际芭蕾舞团演出的《睡美人》中扮演王子弗洛里蒙,全场座无虚席。

第一个逃亡苏共的著名芭蕾舞演员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MICHEL CLEMENT/AFP)

《纽约时报》评论家舍恩伯格写道:“他一登台,每个观众就都知道是一个能压住台脚的角色上场了。”他就是被誉为“天生舞者”,第一个叛逃苏共的著名芭蕾舞演员鲁道夫‧努里耶夫(Rudolf Nureyev)。随后在赫鲁雪夫亲自签署暗杀令以及KGB严密追杀的情况下,努里耶夫仍然顺利投诚西方自由世界,并且在欧美成为家喻户晓的大明星。努里耶夫和巴瑞辛尼可夫被并称为20世纪最伟大的芭蕾舞者,对于现代舞的贡献良多。
努里耶夫留在巴黎后,又加入英国皇家芭蕾舞团,与著名英国女演员玛戈‧芳婷合作。同时为欧洲著名舞团的客座演员。
60~70年代被认为是世界最佳男舞蹈家之一。60年代起开始从事编导,恢复重排俄罗斯名剧目《睡美人》、《天鹅湖》、《胡桃夹子》等。他演技高超,表演出色,擅长古典芭蕾和现代芭蕾。代表作品有《茶花女》等。
世界第一流芭蕾舞女演员马卡罗娃1970年逃到伦敦
不 满苏联共产主义的铁幕为了寻求艺术自由,许多苏联舞蹈演员步努列耶夫的后尘投奔西方,其中还包括受到公认的世界第一流芭蕾舞女演员纳塔莉娅‧马卡罗娃一九 七○年叛逃到伦敦后,讲述了艺术家在俄国的不愉快处境。 她在解释她为什么离开苏联时说:“我想按照自己的意愿来跳舞,发展我的艺术,与我喜欢的人合作,最大限度地发挥我的才能。”
作曲家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
在苏共时期“叛逃”到西方去的苏联艺术家中,除了舞蹈演员外,还不乏音乐家、科学家、文学家和体育明星。其中包括被誉为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
出生于俄国贵族的谢尔盖‧拉赫玛尼诺夫,学生时代在莫斯科音乐学院展露头角,不仅写下自己的《第一号钢琴协奏曲》,在钢琴比赛中也拿到冠军,受到柴可夫斯基等人的提携。后来又写下了被誉为矌世名作的《第二号钢琴协奏曲》。

20世纪最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钢琴家兼指挥,俄罗斯浪漫主义传统的最后一位伟大倡导者谢尔盖•拉赫马尼诺夫(Sergei Rachmaninov)(前)。(AFP/Getty Images)
1914年,俄国政治十分动荡,不少剧院为免受暴民破坏而关闭,最初拉赫玛尼诺夫并无离开祖国之意,但由于他出身富裕家庭,又曾是地主,拉赫曼尼诺夫开始意识到周围的危险。
1917年俄国共产党革命期间,拉赫曼尼诺夫获邀到瑞典演出,他乘此良机举家离开俄国,最终于1918年移居美国,拉赫玛尼诺夫开始其钢琴演奏生涯,在他人生余下的廿多年里,于美国及欧洲各地演奏,在钢琴家与作曲家两方面皆是如鱼得水。
四十年代美国的“百万组合”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美国,海菲茨、鲁宾斯坦、皮亚提戈尔斯基三人被称为“百万组合”,意指他们的身价之高。这个组合里,海菲茨和皮亚提戈尔斯基都在俄国出生,二十年代出逃到西方。皮亚提戈尔斯基是神童,15岁就成为莫斯科大剧院的首席大提琴手。
苏联当局为了防止人才外逃,禁止他出国演出。皮亚提戈尔斯基18岁时偷渡到波兰,过边境的时候遭到苏联边防部队枪击,他携带的大提琴被击穿多处。四十年代“百万组合”在西方声名大噪,但海菲茨和皮亚提戈尔斯基一直被苏联共产党视为叛徒。
作家和艺术家隶属于党机构和助手
德国学者沃‧菜昂啥德在谈到斯大林时期对文学和艺术的创作进行干预的情况时指出:“作家和艺术家隶属于党的机构,受‘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约束.成了党的助手,而且要受‘文化干部’的管制。
小说、诗歌、绘画、歌剧和交响乐要接受经常吹毛求疵的检查机关的检查,作家和艺术家有义务随时在他们的著作、剧本和电影中把经常变换的党的路线表现出来,这种状况在后斯大林时期并没有多少改变。
勃列日涅犬时期的一个年轻的俄国人在接受英国记者约翰‧摩根的采访时所说的话,典型地反映了个人受到当局的控制和不得不服从的无奈境遇。
他说:如果当局“因为讨厌你,而把你解雇了,你在适合自己专长的行业中——比方说艺术界就别想找到别的工作。”因此,迫于生存的压力,人们(至少是大多数人)便不得不服从那种既定的社会经济秩序了。
战后时期,苏联的科研人员是美国的2倍,而苏联科学家获诺贝尔奖的人数只相当于美国的1/14。许多科学家、艺术家、作家,在共产党的专制和思想禁锢下,难以在苏联从事研究、创造和发展,他们纷纷移居国外。
前里根总统政策顾问兰泽斯基(John Lenczowski)表示,文化控制是极权控制的重要部份。中共扼杀人们对艺术自由的追求,是其发动冷战的一部份。
针 对中共密令阻挠中国选手参加舞蹈大赛事件,兰泽斯基说:“共产集团有一种强制性的理由,来控制人民的身份。它们通过消灭一个国家重要的历史文化因素,来给 人民再造一种身份。”“重塑身份的目的是控制人民,消除对共产党统治的一切潜在的威胁。”“甚至在表演艺术方面,演员们也受到严厉的限制,抹杀了他们的创 造力。”
兰泽斯基以芭蕾舞蹈家巴瑞辛尼科夫为例,指出中共与苏共同出一辙.

say you,say me 就是电影white night的插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