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发生之际,中国的大门已经被打开了54年。以现代化为目标的自改革,洋务运动,也已经运作了34年。此前也跟西方的洋人打了很多仗,割地赔款的
事,没少干。但是,没有一次能引起中国人如此的震动。上海很西化的《点石斋画报》,在战争爆发时,还连篇累牍地登载中国人“胜利”的消息,把矮个子的日本
兵,画得十分可怜。可是慢慢就没声了,这些早期的媒体人知道,中国败了。
中国败了,败得很惨。此前跟西方人打,打败了还可以托词人家船坚炮利,可这回呢,是你自己船坚炮利,拥有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海军,武器装备远远超过日军 的淮军,可是,连一场可以拿来说事的小胜仗都没有。北洋海军,大东沟海战之后,躲进威海军港,然后被全歼。淮军则从大同江退到山海关,打一仗,败一仗。每 一仗都奏报说“毙敌无算”,但真正被毙到“无算”的,恰是我们自己。旅顺要塞,李鸿章经营多年,枪炮弹药堆积如山,巨型的克虏伯大炮,至今还留在要塞的山 上。1904年日俄战争中,“腐朽”的俄军用这些大炮,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日军要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才能攻下要塞。而同样的武器,在淮军手里,一天 没到,要塞就沦陷了,日军不过伤亡几十人。淮军不行,湘军更不中用。吴大澂带了几十营的湘军,出征山海关,临行前气状如牛,发布檄文说准备了几麻袋的绳 子,要日本鬼子前来受捆,结果,带去的绳子一根没有用上,麻袋倒是可以用来装自己士兵的尸体。
这样的惨败,败给一个附近的蕞尔岛夷,对于一向好面子的国人来说,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当年鸦片战争,我们也说英国人是蕞尔岛夷,但眼下这个蕞尔,跟当年 的蕞尔,不大一样,这个蕞尔,是我们一向瞧不起,而且据说一直向我们学习的。此番战败,不仅赔款之巨破纪录,而且被割去两大块国土,一块是台湾,一块是辽 东,大清的龙兴之地。虽然辽东在三国干涉下日本人吐了出来,但这样的割地,象征着日本这个蛇,已然张开了自己的上下颌,要一口吞下中国。
至此,中国人跟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逻辑轰然变了,原来的西方各国,除了沙俄之外,基本上只是要你开放,把你拖入他们的世界,变成他们的市场。然而,新兴起的日本,在脱亚入欧之际,居然是要你国破家亡,变成他的殖民地。也可以说,近代中国真正的亡国危机,是从甲午开始的。
这样的亡国危机,刺痛了士大夫(老百姓还无所谓),更刺痛了皇帝和太后,尤其是年轻的皇帝。比较明清两朝,制度大体一样,不一样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 皇帝。不光是说,一是本族人,一是外族人。而是明朝皇帝怠政、胡闹的多,而清朝皇帝,个论个的,都很勤政,生怕把祖宗江山,丢在自己手里。光绪皇帝载湉, 虽说在他的太后面前,显得很窝囊,但勤政发奋之心,却不让前辈中的任何一位。
甲午之前,说起来,他已经亲政。但是,国人都知道,国家大权依旧在他的养母西太后手里。所以,甲午战败,人们也并不怪罪光绪,要骂,都骂西太后,不敢骂太 后的,就拿李鸿章来说事。西太后种种抓权不放手的行为,信任太监,喜爱戏子,为自己过60大寿,大肆张扬等等,都进入国人批评的视线。两江总督刘坤一,甚 至当面就问西太后,是不是宠信李莲英?害得西太后直辩解,说自己不是汉太后,没有宠信过太监,李莲英也从来没有过问过政事。
当然,辩解是没有用的。女人干政,从来都是传统政治的大忌,干得好还行,一有纰漏,女人势必要承担责任,甩都甩不掉。况且,清朝的败绩,西太后也的确要负 责任。虽说她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利害,也分得清臣子中哪个有用,哪个不行。但是,她毕竟不了解世界大势,也不清楚中国该向何处去。虽说支持了洋务派,但 却养着一堆顽固大臣和王公,遥为牵制。她治理这个国家,大体上还是权术思维,自身是走平衡木的高手。
在这样的权术大师手里,中国的洋务运动,虽说也是一种学习西方的改革,但却做得马马虎虎。就体制而言,仅仅在打补丁。比如八旗和绿营不中用了,不是说去掉 八旗绿营,而是加上一个补丁,湘淮军。水师不行,加上补丁,北洋海军。即使这个补丁,也做得不好,细节一塌糊涂。士兵学会了使用洋枪洋炮,而且经过了多次 更新换代,但多数人连个基本的瞄准射击都不懂。一开仗,连敌人影子还没见就开始放枪,子弹打光了,也就是撤退逃跑的时候了。这样的新式军队,对付国内的起 义叛乱,还凑合,但放到外战的场合,就不大中用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当年国中的精英人士,大抵都是西太后这个水平,极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呼声,又不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单单责怪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似乎也不大合理。
其实,对于甲午的战败,西太后也相当的难过。她自己多次说,每闻战报,她辄与光绪抱头大哭。亡国者,既亡中国,也亡大清,她怎么能不难受?但是,让她更为 难过的是,对于国政,从今后的趋势看,她只能放手了。对于一个不满三十岁就守寡,操持国政三十多年,等于嫁给了国政的寡妇,这意味着从此生活轨迹就要发生 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权力是弄权者的春药,没了春药,你让一个年逾六十但精力旺盛的寡妇如何是好?
反过来,一向懦弱,唯母后是听的光绪皇帝载湉,经过甲午战败的刺激,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为之心大大萌动,真心实意,打算让他强悍的“皇爸爸”(满人皇帝对母亲的称呼)退休,安度晚年。把政治舞台留给他,一展身手。“不想做亡国之君”,的确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声。
在举国变法图强的呼声中,这一对母子,心态在各自两极中纠结着。一直到1898年戊戌维新启动,这样的纠结不是减弱了,而是在增强。西太后退到颐和园,名 义上是颐养天年,但军国人事大权,却依旧不放手,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要由她来决断,每周,光绪皇帝都得到颐和园汇报工作。实际上,光绪只争得了一个弱势 的处理日常事务的一线领导的地位。就是这个地位,一点小事,都决断不了。连成立一个变法的领导机构,都不能遂愿。
这样一个二元政治结构,二元中的两极,在变法过程中,越拉越远。在变法中受到伤害的利益集团,当时主要是满人集团,对变法越来越不满意。他们有特权,可以 进颐和园,直接找太后诉苦。而对这些人的胡言乱语,西太后也越来越听得进去。进园子汇报工作的光绪,境遇越来越差,横竖都要挨骂。到了光绪盛怒之下,免了 阻止部下进言的礼部六堂官的职之时,帝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接近闹崩。
谭嗣同图谋发动兵变的冒险,其实只是给了早就想出来垂帘的西太后一个借口,一个最合适的借口。光绪被搁置,二元再变为一元,恐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 戊戌政变的发生,却中止了改革。因为躲在西太后背后的顽固势力告诉西太后,如果不尽废新法,你出来垂帘,就没有依据。毕竟,这还是一个王朝政治,女人在这 个政治里,没有合法的地位。
然而,改革,推行新法,目的就是挽救亡国危机。尽废新法,对于国运来说,等于自杀。以西太后的精明,她不可能一点也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她在权力欲的驱 使下,已经走上了不归路,也就只能这样走下去了。所以,在戊戌政变之后的岁月里,西太后进退失据,行为错乱,在顽固派的欺蒙和拉动下,一步步走向倒退。最 后居然上演了一场动员暴民的排外大戏,付出了首都被十一国联军占领,自己仓皇出逃的惨重代价。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传统帝国进行改革的时候,二元政治结构是不合适的。由此造成的纷争,很可能葬送改革。但是,当年的二元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甲午惨败刺激出来的。然而,如果没有甲午的惨败,中国又不可能进行深度的改革。
中国败了,败得很惨。此前跟西方人打,打败了还可以托词人家船坚炮利,可这回呢,是你自己船坚炮利,拥有世界第七,亚洲第一的海军,武器装备远远超过日军 的淮军,可是,连一场可以拿来说事的小胜仗都没有。北洋海军,大东沟海战之后,躲进威海军港,然后被全歼。淮军则从大同江退到山海关,打一仗,败一仗。每 一仗都奏报说“毙敌无算”,但真正被毙到“无算”的,恰是我们自己。旅顺要塞,李鸿章经营多年,枪炮弹药堆积如山,巨型的克虏伯大炮,至今还留在要塞的山 上。1904年日俄战争中,“腐朽”的俄军用这些大炮,给日军造成了巨大的伤亡,日军要付出几万人的代价,才能攻下要塞。而同样的武器,在淮军手里,一天 没到,要塞就沦陷了,日军不过伤亡几十人。淮军不行,湘军更不中用。吴大澂带了几十营的湘军,出征山海关,临行前气状如牛,发布檄文说准备了几麻袋的绳 子,要日本鬼子前来受捆,结果,带去的绳子一根没有用上,麻袋倒是可以用来装自己士兵的尸体。
这样的惨败,败给一个附近的蕞尔岛夷,对于一向好面子的国人来说,实在是丢不起这个人。当年鸦片战争,我们也说英国人是蕞尔岛夷,但眼下这个蕞尔,跟当年 的蕞尔,不大一样,这个蕞尔,是我们一向瞧不起,而且据说一直向我们学习的。此番战败,不仅赔款之巨破纪录,而且被割去两大块国土,一块是台湾,一块是辽 东,大清的龙兴之地。虽然辽东在三国干涉下日本人吐了出来,但这样的割地,象征着日本这个蛇,已然张开了自己的上下颌,要一口吞下中国。
至此,中国人跟外部世界打交道的逻辑轰然变了,原来的西方各国,除了沙俄之外,基本上只是要你开放,把你拖入他们的世界,变成他们的市场。然而,新兴起的日本,在脱亚入欧之际,居然是要你国破家亡,变成他的殖民地。也可以说,近代中国真正的亡国危机,是从甲午开始的。
这样的亡国危机,刺痛了士大夫(老百姓还无所谓),更刺痛了皇帝和太后,尤其是年轻的皇帝。比较明清两朝,制度大体一样,不一样的,其中一个主要的因素是 皇帝。不光是说,一是本族人,一是外族人。而是明朝皇帝怠政、胡闹的多,而清朝皇帝,个论个的,都很勤政,生怕把祖宗江山,丢在自己手里。光绪皇帝载湉, 虽说在他的太后面前,显得很窝囊,但勤政发奋之心,却不让前辈中的任何一位。
甲午之前,说起来,他已经亲政。但是,国人都知道,国家大权依旧在他的养母西太后手里。所以,甲午战败,人们也并不怪罪光绪,要骂,都骂西太后,不敢骂太 后的,就拿李鸿章来说事。西太后种种抓权不放手的行为,信任太监,喜爱戏子,为自己过60大寿,大肆张扬等等,都进入国人批评的视线。两江总督刘坤一,甚 至当面就问西太后,是不是宠信李莲英?害得西太后直辩解,说自己不是汉太后,没有宠信过太监,李莲英也从来没有过问过政事。
当然,辩解是没有用的。女人干政,从来都是传统政治的大忌,干得好还行,一有纰漏,女人势必要承担责任,甩都甩不掉。况且,清朝的败绩,西太后也的确要负 责任。虽说她还算是个明白人,知道利害,也分得清臣子中哪个有用,哪个不行。但是,她毕竟不了解世界大势,也不清楚中国该向何处去。虽说支持了洋务派,但 却养着一堆顽固大臣和王公,遥为牵制。她治理这个国家,大体上还是权术思维,自身是走平衡木的高手。
在这样的权术大师手里,中国的洋务运动,虽说也是一种学习西方的改革,但却做得马马虎虎。就体制而言,仅仅在打补丁。比如八旗和绿营不中用了,不是说去掉 八旗绿营,而是加上一个补丁,湘淮军。水师不行,加上补丁,北洋海军。即使这个补丁,也做得不好,细节一塌糊涂。士兵学会了使用洋枪洋炮,而且经过了多次 更新换代,但多数人连个基本的瞄准射击都不懂。一开仗,连敌人影子还没见就开始放枪,子弹打光了,也就是撤退逃跑的时候了。这样的新式军队,对付国内的起 义叛乱,还凑合,但放到外战的场合,就不大中用了。
可是话又说回来,当年国中的精英人士,大抵都是西太后这个水平,极少数先知先觉者的呼声,又不为人们所理解。所以,单单责怪一个没有受过教育的女人,似乎也不大合理。
其实,对于甲午的战败,西太后也相当的难过。她自己多次说,每闻战报,她辄与光绪抱头大哭。亡国者,既亡中国,也亡大清,她怎么能不难受?但是,让她更为 难过的是,对于国政,从今后的趋势看,她只能放手了。对于一个不满三十岁就守寡,操持国政三十多年,等于嫁给了国政的寡妇,这意味着从此生活轨迹就要发生 根本性的改变。在中国,权力是弄权者的春药,没了春药,你让一个年逾六十但精力旺盛的寡妇如何是好?
反过来,一向懦弱,唯母后是听的光绪皇帝载湉,经过甲午战败的刺激,心态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有为之心大大萌动,真心实意,打算让他强悍的“皇爸爸”(满人皇帝对母亲的称呼)退休,安度晚年。把政治舞台留给他,一展身手。“不想做亡国之君”,的确是他发自内心的呼声。
在举国变法图强的呼声中,这一对母子,心态在各自两极中纠结着。一直到1898年戊戌维新启动,这样的纠结不是减弱了,而是在增强。西太后退到颐和园,名 义上是颐养天年,但军国人事大权,却依旧不放手,四品以上官员的任免,要由她来决断,每周,光绪皇帝都得到颐和园汇报工作。实际上,光绪只争得了一个弱势 的处理日常事务的一线领导的地位。就是这个地位,一点小事,都决断不了。连成立一个变法的领导机构,都不能遂愿。
这样一个二元政治结构,二元中的两极,在变法过程中,越拉越远。在变法中受到伤害的利益集团,当时主要是满人集团,对变法越来越不满意。他们有特权,可以 进颐和园,直接找太后诉苦。而对这些人的胡言乱语,西太后也越来越听得进去。进园子汇报工作的光绪,境遇越来越差,横竖都要挨骂。到了光绪盛怒之下,免了 阻止部下进言的礼部六堂官的职之时,帝后之间的矛盾,已经接近闹崩。
谭嗣同图谋发动兵变的冒险,其实只是给了早就想出来垂帘的西太后一个借口,一个最合适的借口。光绪被搁置,二元再变为一元,恐怕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是, 戊戌政变的发生,却中止了改革。因为躲在西太后背后的顽固势力告诉西太后,如果不尽废新法,你出来垂帘,就没有依据。毕竟,这还是一个王朝政治,女人在这 个政治里,没有合法的地位。
然而,改革,推行新法,目的就是挽救亡国危机。尽废新法,对于国运来说,等于自杀。以西太后的精明,她不可能一点也不明白这个道理。但是,她在权力欲的驱 使下,已经走上了不归路,也就只能这样走下去了。所以,在戊戌政变之后的岁月里,西太后进退失据,行为错乱,在顽固派的欺蒙和拉动下,一步步走向倒退。最 后居然上演了一场动员暴民的排外大戏,付出了首都被十一国联军占领,自己仓皇出逃的惨重代价。
当然,我们都知道,在一个传统帝国进行改革的时候,二元政治结构是不合适的。由此造成的纷争,很可能葬送改革。但是,当年的二元结构,在某种意义上,是甲午惨败刺激出来的。然而,如果没有甲午的惨败,中国又不可能进行深度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