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Saturday 18 October 2014

温和的与凶狠的商业

在中药里,有一些常用药并非产自中国,例如乳香、没药等。早在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就已经有了这些外来药物的记载。乳香和没药的原产地在阿拉伯地 区,是某种植物的分泌物。一般认为,古代远洋贸易中的阿拉伯人、印度人,最早将这些东西带到了中国。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乳香、没药的大规模交易才在中 国出现。
即便从郑和下西洋的时代算起,阿拉伯地区的乳香和没药等物品,被中国人认识并经常使用,也至少已经有600年多年的历史。但是,有一个现象比较有意思。在 这600多年中,中国人长期使用乳香和没药,却没有考虑引进种植这些植物。从现在一般的生意人观念来说,这种现象多少有点愚蠢。如果中国人引进种植这些植 物,不就可以自己生产,不再需要用瓷器、丝绸之类的东西与之交换吗?
看看西方人历史上的做法。小麦原产地在今天的土耳其,葡萄原产地在中亚地区,后来都被欧洲人引进种植。东罗马帝国还想方设法偷盗了中国的蚕茧丝绸技术;后 来的欧洲人还偷学了中国的陶瓷技术,如今世界顶级瓷器品牌属于英国;英国人因为每年要买大量的中国茶叶,还偷取了中国的茶树种子;橡胶树原产地在巴西,为 了不让巴西独占,英国人不顾巴西禁止橡胶种子出国的禁令,偷盗了巴西的橡胶;西班牙人把美洲原产的玉米、土豆、辣椒等,引种到欧洲,然后才遍及世界各地; 至于中国原产的杜鹃等观赏植物,被英国人引进到欧洲之类的现象,还有很多。我们不禁要问:当年的中国人为何这么“笨”,没有像欧洲人一样,将值钱的经济作 物引种到中国?反而都被别人偷去了自己的生财之宝?
从表面现象看,中国人不引进阿拉伯的乳香、没药等,是缺乏现代经济头脑。但是,看得深入一点就会发现,这其实是东方人传统生意观念的体现。现在做生意的人 很多,人们经常会总结两种不同的生意经。一种是拼命压价,不管对方的承受能力;另一种是给对方留下一定的利润空间。说得再简单一点,前一种是只管自己发 财,不管对方死活,最好榨干对方最后一滴油水。这是一种凶狠的商业,不平等的商业。后一种是大家发财,互惠互利。这是一种温和的商业,平等的商业。
人类的贸易历史很悠久,简单来说,东方人长期都接受后一种生意观念,就是大家发财,互惠互利。而欧洲人长期都是前一种观念占主导地位。早在古希腊、古罗马 时期,欧洲人的商业就体现了这种一切为自己的心态。今天所说的暴利现象,早在古希腊时期就已经出现。那时候的希腊商人,也许做成一笔生意就足够富裕一辈子 了。因此,虽然风险很大,但为了巨额利润,他们都愿意冒险。
殖民地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古罗马时期。当他们发现某个地方富裕,有他们所需要的物产,他们不是像东方人一样,用自己的物产与之交换,而是用武力占领 那个地方,让那里的人民为他们劳动,从而将所有的物产据为己有。如果按照欧洲人的这种做法,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庞大舰队的郑和,完全有能力占领大量殖民地。 但是,郑和没有做这么做。因为,东方人的商业观念,不愿意把对方逼死,自己独占好处。
即便占领殖民地不太容易实现,偷取他人的优势商品,也被西方人视为退而求其次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的结果是什么呢?本来双方都能相互交换的贸易往来,被 彻底打破平衡。试想,如果600年前的中国能够自己生产乳香、没药等一系列阿拉伯产品,最终,阿拉伯地区能用什么来与中国交换?中国的商品也买不出去了。 鸦片战争之后,英国在中国的商业就是这种状态。他们剥夺了中国所有的商业优势,然后用武力,压榨中国的最后一滴油水。他们只想自己一本万利地发财,根本不 管对方的死活。
被西方剥夺一切商业优势的民族,唯一能够与西方交换的,只有自己独特的物产,例如石油之类。但是,在殖民地体制下,即便拥有独特的物产,所有权也已经变成 了西方人。幸亏不道德的殖民地制度被广泛推翻,某些有特殊物产的非西方国家还能富裕起来。但即便如此,现在的西方国家依然不断给这些国家制造无穷无尽的麻 烦。
对于奴隶制,人们有一种说法,如果奴隶是生产工具,奴隶主至少要让奴隶吃饱,有体力,才能高效率地干活。但是,欧洲人的方法是,把每一个奴隶彻底压榨干净,然后再找新的奴隶。他们连给奴隶适当的生活条件都不愿意,他们连这种低成本都不愿付出,还谈何共同富裕!
西方这种凶狠的商业观念还容易导致坑蒙拐骗、不择手段地不道德行为。纽约曼哈顿岛的“交易”,被某些西方教科书称为“史上最成功的地产交易”。当年的欧洲 人,用几颗玻璃球和几支枪,便从印第安人手里“买下”了曼哈顿岛。至今很多人仍为此津津乐道,而事实上,它就是一场欺骗,利用了印第安人的善良和对西方商 业的无知。西方传统的商业观念还容易造成贫穷和富裕的两极分化。两极分化的结果是,富人失去了压榨的对象,再难获得新的财富,社会矛盾加剧,最终爆发战 争。两次世界大战某种程度上就是这种凶狠商业观念的结果。
如今,中国逐步走向富裕,也给西方带来新的发财机会。中国在用自己的温和商业,冲淡着西方的凶狠商业。但是,西方改变了单方面发财的凶狠传统吗?他们当年 偷盗世界各民族先进技术或独特物产时,根本不管各国法律和国家主权。如今他们挥舞着知识产权的大棒,到处收费。中国现在号称“世界工厂”,却饱受盘剥。以 一个玩具为例。美国人在美国市场上付10美元买一个中国制造的玩具,中国的企业只能拿到1美元,这其中要包括材料、人工、能源等等所有的成本消耗,中国人 的利润可能只有1美分。美国人只占据了流通,便占据了9美元的财富,而他们却在指责中国污染环境,不善待工人。他们不能少占一点吗?他们当然不愿意。
如今,中国人的商业观念一方面接受了很多西方只管自己,不管他人的凶狠习惯,另一方面也被西方凶狠的商业传统压得喘不过气。
橡胶树作为一种植物,在地球上存在了很长时间。橡胶树的原产地在巴西亚马逊流域的热带雨林中,印地安人称之为“哭泣的树”。目前的考古证据显示,早在11 世纪,印地安人就用橡胶做成球,在娱乐活动和祭祀活动中使用。500多年前,橡胶的用途只是印地安人的一些传统习惯。他们用生橡胶制成小容器、烟袋、防水 鞋和用来娱乐的球。
西班牙殖民者发现了这种富有弹性的神奇物质,他们将生橡胶带回欧洲。但是,生橡胶最初在欧洲的用途并不广泛。那时候,欧洲人使用橡胶主要是用来做修改写字 错误的橡皮擦,这个用途延续至今。橡皮擦的应用,间接导致了后来铅笔的出现。古希腊时期,人们曾经用金属铅制成的铅棒,但这种铅棒主要用来做记号,而不是 书写。文艺复兴时期,有人用金属铅和锡的合金制成铅棒,但更多是用来绘画。金属铅对人的健康有不利的影响。橡皮擦在欧洲刚出现的时候,欧洲人主要用墨水和 鹅毛笔书写。以前欧洲人书写的材料主要是羊皮,后来有了比较粗糙的纸张。纸张使得用橡皮擦修改书写错误成为可能。但是,对于墨水的书写痕迹,橡皮擦的修改 效果并不理想。1564年,英国发现一种名叫石墨的矿物,人们发现,石墨在纸上留下的痕迹,用橡皮擦修改效果非常好,于是,铅笔出现了。铅笔与橡皮擦的搭 配简直就是绝配。
橡胶在欧洲另一种应用是沿袭在它原产地的传统:皮球。这个印地安人的传统被欧洲人利用后,形成了现在全世界以足球和篮球为代表的庞大的体育产业。但是,现 在欧洲人很少会说,他们的球类运动来自印地安人“野蛮落后”的传统,他们都说球类运动是欧洲人自己发明的。从竞赛游戏规则上说,也许没错,但是,没有印地 安人最初用橡胶制成的皮球,哪来这些游戏规则?欧洲传统的体育比赛项目,大都与战争技能有关。印地安人的橡胶皮球,才使得体育真正变成了游戏。然而,橡胶 树对于世界面貌的改变并不局限于此。
1736年,法国首次向全世界报道了关于橡胶产地、采集胶乳的方法和橡胶在南美洲当地的利用情况,使欧洲人开始认识天然橡胶,并进一步研究其利用价值。世 界上对于橡胶最早获得广泛应用的是英国。由于英国多雨,防水用品很受欢迎,因此,英国最早的橡胶制品主要是雨衣、雨鞋等日常用品。那时的橡胶,对于任何一 个国家,都没有成为日后的战略物资和发展经济的支柱。直到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这一切。
1934年(1834年,感谢网友指正)9月,一个名叫查尔斯-固特异的美国人从老家康涅狄格州来到纽约。固特异以前开了一个五金店,这时已经破产,还欠 了大笔债务。固特异来到纽约,第一次见到橡胶产品,他的一生从此改变,世界也因此发生了重大的改变。固特异见到以防水用具为主的橡胶制品时,美国的很多橡 胶制品厂已经破产关闭或即将倒闭,因为,当时以生橡胶为原料的防水用品有一些巨大缺陷:不能适应多变的气候。夏季高温使橡胶发粘,给使用者带来不便。冬季 低温使橡胶产品变脆,容易开裂。更重要的是,橡胶制品还有很难闻的气味,用在生活中实在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而且,生橡胶还很不耐磨擦。固特异决心改变这种 状况。
负债累累的固特异不愿找工作,却到处借钱,在自家厨房做实验。但是很少有人愿意把钱借给一个巨额负债,而且穷困潦倒的人。固特异有一次甚至把孩子的课本卖 掉,换回5块钱,买他的实验材料。随着试验的一点点进展,固特异到处向人描绘自己橡胶实验的美好未来,目的还是要向人借钱,他总是说很快,很快就会有成 果,但是,成果迟迟不见,钱每次都还不出来。此后20年间,他无数次被关进负债人监狱,有人说,监狱是固特异第二个家。然而,当时的世界上,似乎只有他一 个人看见了橡胶的广阔未来。
1844年,固特异终于拿到了美国第3633号专利证书,他的橡胶硫化工艺获得了承认。这项工艺将极大地改变世界。1860年,60岁的查尔斯-固特异去 世,他给家人留下了一张纸(3633号专利证书)和20万美元的债务。但是,几年前,他在自己的回忆录中,描绘了硫化橡胶几百种用途,其中一种就是轮胎。
在固特异之前,英国人解决生橡胶遇热会发粘的办法是,他们发明了一种双层布料法,就是在两层布料间加上一层橡胶,避免发粘的问题,也能使橡胶不直接接触到 人体皮肤。这种方法还使得橡胶可以用于生产水管和消防水带。而固特异的硫化橡胶完全解决了生橡胶原先的缺陷,使得橡胶的应用得到极大的扩展。此时,使用橡 胶原料最多的英国人开始动起了歪脑筋。
在固特异的橡胶硫化技术成型之前,没有人知道橡胶的未来究竟会怎样,因此,很少有人会在意那种生长在亚马逊雨林中并不很美观的橡胶树。然而,硫化技术使得 橡胶的应用领域极大地拓展,于是,当时唯一生产橡胶的巴西制定了一条法律:任何人如果胆敢偷运1粒橡胶种子出境,将被判处死刑。巴西成为垄断橡胶资源唯一 的国家,这使得当时的世界第一强国——英国——很不舒服。
1876年,英国人威克姆(Wickham)从巴西亚马逊河口秘密采集了几万颗橡胶树种子,并将其偷运出巴西。其实,英国人的这种神偷伎俩很多年前就施展 过。鸦片战争之前,英国人用同样的办法,在长江流域采集中国的茶树种子,并偷运出境。现在英国人说起这些事,都把偷运者说成是个人英雄。其实,他们都是带 有政府背景的国家级商业间谍。威克姆偷运橡胶树种子成功后,英国皇家奖励了他大量财富,他一下子成为了富翁。几万颗橡胶树种子,也交给英国皇家植物园负责 栽种培育。有世界第一强国给这种商业间谍撑腰,巴西后来知道英国人偷走了他们的财富之源,也不敢声张,总不至于向英国开战吧。所以,国家弱,遇到流氓强国 就是没办法,耍流氓是强国的特权。
斯里兰卡成为英国殖民地后,先是大面积种甘蔗,用来制糖。但是,世界各地蜂拥而上的甘蔗种植园很快使得全世界糖价暴跌,斯里兰卡英国人的甘蔗种植园已很难 挣钱。英国人第一个改变就是引进从中国偷来的茶叶树。最初偷运出中国的茶树在印度试种,成功之后才转移到斯里兰卡。现在,斯里兰卡是世界上茶叶出口大国之 一,英国红茶的主要生产基地就在斯里兰卡,而红茶占世界茶叶交易总量的70%左右。但是,斯里兰卡依然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好处都被英国人拿走了,留 给斯里兰卡的并不多。
偷来的橡胶树种子先是在英国皇家植物园试种,几万颗种子长出了3000棵幼苗。英国人又将幼苗万里迢迢地运到斯里兰卡和马来西亚,这两个地方当时都是英国 殖民地。漫长的海运过程,导致3000多棵幼苗中绝大多数死亡,活下来的大约只有几百棵。如今,亚洲多数橡胶树,都是这几百粒偷运橡胶树种子的后代。不要 忘了巴西。巴西的橡胶产量从昔日百分百的唯一,到现在只占世界橡胶年产总量的1.3%(2004年)。
轮子的发明很早,有几千年的历史。以前的轮子都是固体的,例如木头或钢铁。坐在这种轮子的车上,其实很不舒服,难怪中国人喜欢坐轿子。固特异的硫化橡胶出 现后,有人开始在轮子外面裹上一层橡胶。这种轮子被称为实心橡胶轮。1888年,英国苏格兰的一名兽医突发奇想。这名兽医名叫邓禄普。邓禄普有一个儿子, 喜欢骑问世不久的自行车。但那时候,自行车的车架和轮子都是木头做的,邓禄普的儿子经常因为骑自行车而叫喊屁股痛,甚至还摔伤过。有一天,心疼儿子屁股的 兽医邓禄普在浇花的时候突然产生了一个念头,为什么不可以把橡胶水管裹在自行车轮子上?于是,世界上第一个空心轮胎诞生了。但是,最初的空心轮胎里面灌的 是水,后来才改为灌高压空气。
1年后,1889年,法国的米其林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个可拆卸的自行车轮胎。从此,汽车车轮的全部关键技术都已经诞生,其他都是细节改进和设计了。
1895年,神奇的汽车终于诞生。但是,最初的汽车都不敢使用橡胶轮胎,人们认为,空心的橡胶轮胎用在自行车上还行,用在汽车这个庞然大物上很危险,空心 橡胶轮胎能否承受汽车的重量?能否应付崎岖不平的道路状况?能否承受高速运动时强大的地面摩擦力?米其林兄弟自己变成了赛车手,开着装有自己生产的空心轮 胎的电动汽车,有史以来第一次实现了100公里的时速。汽车与橡胶空心轮胎的结合,就同当年橡皮擦与铅笔一样,成为完美的绝配。
目前,全世界每年天然橡胶产量在900万吨左右,依然供不应求。75%的橡胶用于轮胎业。至少在轮胎这个领域,至今仍然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取代橡胶这种自然 界的产物。橡胶已经成为关系到每个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成为有史以来最重要的工业原料之一,它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关系到战争的胜负。
接着介绍一下殖民地经济的一般规律。
殖民地经济就是一切为宗主国服务的经济。早期殖民统治时期,由于欧洲还没有工业化,殖民地主要是宗主国直接掠夺财富的对象。后期殖民地有点类似计划经济。 殖民地为宗主国提供工业原材料,同时成为宗主国倾销工业品的市场,殖民地经济就是原材料和市场的垄断。对于欧洲国家来说,殖民地范围越大,人口越多,垄断 规模就越大,赚钱就越多。在这个巨大的垄断中,各个殖民地自身的经济很不平衡,每个殖民地往往集中生产某几类原材料,例如英国殖民地,印度主要生产棉花, 斯里兰卡主要生产茶叶。这就造成殖民地经济对宗主国极大的依赖性,一旦宗主国掐断殖民地唯一的经济命脉,殖民地就面临彻底破产。
从海地来说,原先作为法国殖民地时,海地主要靠生产蔗糖和咖啡。在前面的文章曾经提到过,海地曾经蔗糖产量位于世界第一,但是,那时的海地经济发展就极不 平衡,连粮食都无法自给。海地独立后,它的蔗糖和咖啡销路全部被掐断,以欧洲为中心的世界经济圈,根本不从海地购买产品。在200年前,一个国家生产的产 品,如果欧洲不购买,基本上就没有任何销路。海地独立后,欧洲国家就是用经济制裁这样的软刀子,彻底切断了海地发展经济的命脉。
虽然在200多年前,海地的蔗糖、咖啡生产曾经领先世界,但是,现在国际市场上,哪里还有海地蔗糖、咖啡的影子?海地独立后,世界蔗糖、咖啡生产中心立即 发生大规模转移,欧洲国家将蔗糖生产转移到古巴、巴西、菲律宾等地;咖啡转移到中美洲、南美洲、非洲等地。总之,海地的强项,全部转移到没有独立的殖民 地,代替海地的产品。欧洲主导的世界市场,彻底把海地排除在外,独立后的海地根本没有进入世界市场的资格。这个小小的国家,只能靠自产自销,维持生存。
类似的情况,在欧洲殖民地统治期间经常发生。比方说,橡胶较晚成为重要战略物资。当时全世界的橡胶树只有在巴西生长,但是,那个时候,巴西已经独立,不再 是殖民地。于是,英国偷出了巴西的橡胶树种,在东南亚地区大规模种植,彻底断掉巴西靠橡胶致富的财路。如今,巴西的橡胶产量在全世界所占的份额极低。再早 的时候,中国的茶叶畅销全世界,尤其英国人非常需要。于是,英国人偷运了中国的茶树种子,在印度、斯里兰卡等地种植,从此切断了中国靠茶叶赚钱的财路。如 今,全世界茶叶市场70%被英国占据。中国曾经最赚钱的瓷器也遭遇同样的命运,当今世界顶级瓷器的生产商是英国企业。
在殖民统治时期,这种情况对于殖民地一般不会发生,因为殖民地完全属于宗主国,可以被宗主国随意摆布。但是,对于独立国家,这种情况必然发生。欧洲在千方 百计削弱其他独立国家的经济强项的同时,还利用制定规则的不公平方式,拼命维护自己的优势产品。工业产品就不说了,以农产品为例,葡萄原产地并非欧洲,最 早的葡萄酒也不是出自欧洲,但是,现在所有法国葡萄酒都拥有了“原产地”标志,其他地方的葡萄酒要与法国葡萄酒竞争,虽然不是不可能,但难度极大。按照这 种方式,如果当初巴西的橡胶拥有 “原产地”保护,中国的茶叶、瓷器、丝绸等拥有“原产地”保护,海地拥有蔗糖、咖啡的“原产地”保护,……这些国家今天还会这么穷吗?到了今天,中国人靠 着廉价劳动力,辛辛苦苦地生产着世界上最多、最好的VCD、DVD机,但是,欧洲国家却要向中国生产的每台碟机收取技术费用。而当初的中国却不能向欧洲收 取茶叶、陶瓷、丝绸生产的专利费用。不能说这些国家的人笨,只能说欧洲国家依靠强势和武力,占据了制定游戏规则的优势地位。别人强势的时候,他们就采取无 赖手段;他们自己强势的时候,就制定保护自己的游戏规则。这种运动员兼裁判员的做法,当然永远都会赢。
经济制裁,加上削弱优势产品竞争力,独立后的海地就这样被釜底抽薪,彻底落入贫穷的深渊。如果当初海地能够向世界卖出自己的产品,就能够积累原始资本,就 有可能在世界经济发生转变的时候从容转型。而事实上,海地独立后,连发展教育的财力都没有。欧洲国家对于海地切断经济命脉的做法,使得独立后的海地长期处 于窒息的状态。所以,有一种论调认为,独立还不如继续作殖民地。这是一种悲哀,对于被殖民者是金钱至上的结论,对于殖民者,说明他们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 手段很成功。
古代中国瓷器如何赚全世界的钱
中国的瓷器曾经为中国赚了多少钱,实在不好统计。从数量上说,销往欧洲的中国产瓷器,超过几亿件是肯定的。清朝时期,据中国的官方记载,每年销往欧洲的瓷 器几百万件是常态。但是,我们现在很难统计它到底值多少钱。中国瓷器在欧洲最贵的时候,与丝绸一样,与等重黄金同价。但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在大海上颠 簸飘荡的欧洲商人或船东们,赚取了相当大的一部分。瑞典17世纪创建了东印度公司,它有一条著名的商船,名叫哥德堡号。当年在到达瑞典港口时意外沉没了, 前几年又被复制,重游中国。哥德堡号共载中国货物700吨,其中一部分是瓷器。据估计,这700吨中国货物等于当时瑞典全年的收入。虽然中国制造的收入只 在这个最终市场价里占据一部分,但是,我们也可以想象中国瓷器到底赚了欧洲多少钱,还不包括销往阿拉伯、东南亚等地的瓷器。
当欧洲人评定中国的“四大发明”时,居然没有将瓷器纳入其中,一方面说明评判的标准是欧洲人所需要的标准,另一方面也说明,培根所处的时代,欧洲人包括培 根本人,对于中国还缺乏了解。他们容易只看到中国人的创造对他们的发展造成巨大改变的东西,例如火药、纸张、活字印刷、指南针四大发明,而很难看清中国人 的哪些创造对于中国成为世界强国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例如瓷器。欧洲人经过了很长时间才认识到中国的瓷器、茶叶等等最简单的日常生活用品,对于中国的意义, 甚至对于改变世界的意义。我们今天完全可以说,中国古人的很多创造发明,对于中国和世界的意义,绝不亚于当今世界的电脑、互联网。
瓷器从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百姓的日常用品,虽然皇家对于瓷器的特供要求,使得官方瓷器与民间瓷器有一定的差别,但是,在中国平民百姓的家里,瓷器绝不是稀 缺之物,而是极为普遍的日常生活用品。相反,瓷器传到欧洲后,很长时间都是王室和贵族专享的高级物品。在欧洲启蒙运动时期,大约相当于中国明末清初,欧洲 王室和贵族都有专门收藏、陈列中国瓷器的习惯。例如俄国沙皇、奥匈帝国皇帝、法兰西国王、英国国王等等。马未都先生讲过一个例子。当时欧洲贵族宴请宾客, 能用中国瓷器作餐具是一件非常体面和奢侈的事情。但是,为了防止客人中有人心生贪念,顺手牵羊,主人必须加派人手,盯着每一个瓷器,某种程度上,把其他贵 族客人都当成潜在的小偷了。这是因为中国瓷器当时在欧洲非常昂贵,而且,在那时的欧洲人看来,中国瓷器的精美绝伦也是无以伦比的。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当 时的中国,瓷器早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极为普遍。
那么,中国瓷器为中国人大赚全世界的钱,而且在长达千年的时间里,都没人能够超越的奥秘究竟在哪里?我认为,主要大概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成本低廉。瓷 器的前生是陶器,陶器在世界很多地方都有生产。但是,陶器在使用性能上有一定的局限,因此,陶器一般只被当作比较低层次的用品。在高级的场合,以前人们一 般不使用陶器,而使用金属器。使用金属器的习惯,欧洲人远远高于中国人,尤其是欧洲的贵族,金属器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但是,金属器成本较高,很难广泛使 用。以中国来说,也有不少青铜器的出土。大型青铜器是国家祭祀的用品,小型青铜器是当时贵族的用品。青铜器造价高昂,使用太多则不利于民生,因此,汉朝以 后,青铜器渐渐退出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东汉时期,中国的瓷器在原先陶器的基础上正式形成。瓷器以低成本又不失高贵的方式,大规模地 取代了金属器。中国瓷器的这个特征给今天的人们什么启示?只有低成本、低消耗的产品才能普及和长久。而在现代工业生产领域,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充斥 我们的日常生活,人们甚至认为它就是现代生活的必然。事实上,现代生活中大量高成本、高消耗的产品,迟早会被淘汰。
中国瓷器的第二个特点是实用性强。拿瓷器与玻璃器相比,瓷器比玻璃更坚固,但是,瓷器即便有小的破损,也不至于像玻璃破损后那样容易伤人。而且,玻璃在冷 热变化下容易破碎,但瓷器不会。因此,自从瓷器在中国出现后,玻璃器在中国的地位便退居很次要的位置。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国的阿拉伯玻璃器,很多也非常精 美。但由于其实用性差,只能作为摆设,因此,在产品的市场竞争性上,玻璃器远远不如瓷器。对此,我们不得不对那些发明瓷器的祖先表示无比的尊敬,虽然他们 都没有留下名字,然而,他们发明瓷器所依据的那些原则,在今天依然是非常有效的。
中国瓷器的第三个特征是工艺简单。除了皇家需求的特供瓷器有复杂的工艺要求外,绝大多数中国瓷器的工艺都很简单。中国瓷器的普及,除了前面提到的材料成本 低廉外,工艺的简单,也是造成产品价廉物美的重要因素。而且,中国历史上每一波瓷器的高峰后,都会出现工艺越来越简化的明显趋势,例如瓷器表面雕刻的简 化,形状的简化,色彩的简化等等。它使得瓷器在工艺繁琐和简化之间,寻找到不同的市场需求,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上不同层次的需求。贵者如帝王,贱者如乞 丐,都能手捧瓷器。
中国瓷器的第四个重要特征是突出本地性。钧窑瓷器在中国的瓷器家族中非常著名,曾经有人说,纵有家财万贯,不如钧瓷一片。钧窑瓷器的特殊性来自于它的色 彩,而它的色彩则来自于瓷釉中铜的成分。这种铜的成分则来自于一种叫做孔雀石的矿石。事实上,钧窑所在的地点附近就有出产孔雀石。因此,钧窑的特殊性就在 于它把本地的物产有效地结合在一起,从而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产品。再比如说景德镇的瓷器能够独领风骚几百年,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今天的 科学分析指出,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是制造瓷器最好的原材料,但是,在景德镇开始烧造瓷器之前,谁能做出这个结论?只有当景德镇的工匠们,将本地的高岭土不 断通过实践后,烧造出大批精美绝伦的瓷器时,它的方法才成为了标准。几乎可以说,中国历史上每一个窑口,都是以其地方色彩的独特性而享誉世界的。这个事实 在今天讲究标准化、统一化的工业生产中,仍然具有很大的启示意义。换句话说,接受ISO、申遗等别人的标准,永远只能受制于人,创造自己的标准,才是真正 的主动。所谓大国心态,标志之一就是,我定的标准成为其他人接受的标准,而不是相反,一味去迎合别人的标准。当然,要做到这一点,现代中国人还需要不断地 努力。
中国瓷器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兼收并蓄。一些人在讲古代中国的时候,总是以一种偏见,把古代中国说成是封闭的、保守的、拒绝外来文化的等形象,实际上, 造成这种偏见一是基于他们所接受的某种西方理论,二是对中国历史缺乏基本了解。仅从中国瓷器的发展中,我们就可以看到,这种偏见是多么无知。中国瓷器虽然 是很多普通的、默默无闻的中国人的创造发明,但是,在它的发展过程,也吸收了很多外来文化。比方说瓷器的形状。按照瓷器的加工工艺,圆形是最方便的,也是 成本最低的。但是,在中国瓷器中,出现了很多异型瓷器,例如扁的、方的等造型特殊的瓷器。这些特殊形状,其实是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尤其当年中国的瓷器大量 出口,为了满足出口的需要,必须适应进口国的文化习惯。因此,一般认为,中国瓷器中很多特殊造型的瓷器,其设计图纸都是外来的。再比如说中国瓷器中独树一 帜的青花瓷。宋朝时期虽然有名垂千古的汝官哥钧定五种著名的瓷器,但是,那时候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追求素雅。从元代开始,白胎青花瓷成为中国瓷器的主流, 而形成青花瓷的蓝色颜料并不产于中国,是从国外引进的,很久以后,中国人才找到了本国的颜料替代品。正是这种中外结合的青花瓷,在全世界畅销,甚至成为外 国人眼里中国的标志。此后的珐琅彩,也是引进西方的技术,结合中国的瓷器,再经国产化,创造了一个独特卓越的瓷器品种。看到这样的事实,我们还能得出中国 古代从来就是封闭、保守的结论吗?
关于中国瓷器,还可以举出很多其他特点。我认为,中国瓷器所代表的中国古人的创造,有一个最重要的特点,至今都有很强的生命力:用最低的成本,创造最大的 效益。这个特点在中国古代的艺术创作中,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则。有西方人曾经说,中国人太聪明了,他们用两种最简单的东西,赚了全世界无数的钱:一是树叶 (茶叶),二是泥土(瓷器)。因此,也有人把中国的瓷器称为“变土为金”。事实上,中国瓷器的杰作,远远贵于黄金。2005年,英国拍卖了中国元代的一个 青花瓷大罐,重量约20多公斤,拍卖价格折合人民币2亿3千万,按当时英国的黄金价格,约等于2吨黄金。这就是当年某几个默默无闻的中国人的创造。因此, 当今中国重新走向世界,开始重视自主创新的时候,我们同样可以从中国古人那里,获得很多的历史借鉴和教训。中国瓷器的成功是一个成功的典型,而它在近代的 衰落,则是一个教训。
历史上,中国瓷器的大量出口延续了很长时间,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瓷器的制造也发生着变化,其中一个就是外销瓷。如今在欧洲很多地方都能见到中国古代的外销 瓷。这些散布在欧洲很多地方的外销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的很多样式、图案都是特殊的,在中国国内见不到。例如,有些外销瓷上有国外贵族的家族徽章;今 天中国人常用的马克杯,也就是直筒型带弯把的杯子,在那个年代不见于中国,在欧洲却很多;再如有一种磁盘,双层中空,可以灌热水保温;等等。
如今在欧洲仍能看到的当年中国外销瓷,对于不了解中国瓷器历史的人来说,有时候会怀疑这些瓷器是不是中国造的。因为,它很容易产生一个联想,既然是中国人 造的,为何在中国国内从来没有见过?其实,这里面有一个思维定势,现代人似乎不能想象,在200年以前,中国的制造业就会有像今天一样的委托加工。中国当 年内外有别的外销瓷,其实很早以前就开始了,最初是针对阿拉伯世界等地。现在我们在阿拉伯地区还能看到不少特殊形态的中国瓷器。但是,销往阿拉伯的瓷器, 有些形制、图案也能在国内看到。这说明销往阿拉伯地区的瓷器,内外有别的界限还不是非常明显。只是因为某些阿拉伯形制、图案的瓷器,在瓷器的使用目的上, 与中国国内差别较大,因而市场不大,销售不广,存留不多。等到中国瓷器向欧洲大量出口的时候,这种内外有别的现象则非常明显,因此才会形成有些外销瓷在国 内根本看不到,让人怀疑究竟是不是中国造的。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
说一个当今的例子。当今世界陶瓷界最著名的品牌之一,是英国的威基伍德。威基伍德是英国皇家瓷器的供应商,产品价格很贵。在以前的文章里,我曾经提到,威 基伍德产品有相当一部分是在中国生产的。这个世界陶瓷名牌,利用了中国人在陶瓷领域的众多人才和经验,同时还利用了中国便宜的劳动力。而所有的威基伍德产 品,几乎都销往中国以外,在国内能见到的不多,仿制品也几乎没有。威基伍德之所以能做到这一点,是因为他们在中国委托加工时,有一套特殊的管理方式。例 如,关键环节都有英国方面的人掌控;员工进出生产区,不可能带走任何东西;所有的次品都有专人负责销毁;等等。这一套方式保证了威基伍德产品在当今中国没 有模仿产品出现。
我认为,约200年前,中国瓷器的一部分外销品,与今天的威基伍德在中国的委托加工有类似的地方。但也有非常不同的地方。类似的地方就是对委托加工产品可 能出现仿制品的控制要求。其实这种控制对于当时的中国人来说并不陌生。比方说,在那个年代,为朝廷加工的瓷器,基本上也采取这种控制方式。任何次品,除非 皇帝(例如乾隆)有明确的指示,否则,都要销毁,不可能流入民间。因此,当西方人当年的委托加工也提出同样的要求时,对于中国瓷器生产者来说,这是一个很 正常的要求。尽管当年的中国人可能没有现代人的知识产权意识,但确实有很强的商业信用观念。再加上当年西方人所需瓷器的很多形制、图案,可能并不被广大中 国人喜欢,那时的中国人也没有多少崇洋媚外的心理,所以,当年国外委托加工的瓷器,在中国基本上没有出现商业化的仿制品。顺便说一句,现在盗版难以消除, 一是正版有过大的利润,二是崇洋媚外心理太严重。
当年欧洲国家委托加工外销瓷与今天的巨大不同在于,那时候的瓷器生产主动权完全在中国,关键的技术环节应该是对西方人保密的,否则,欧洲不会花了这么长的 时间来搞清中国瓷器的技术关键。因此,同样是委托加工,200年前双方的状态,比200年后更能让人接受。今天类似威基伍德的委托加工,对于中国人来说, 总有难以摆脱的不舒服感。
当年中国的外销瓷,还是一个较少研究的学术领域。我们今天能看到外销瓷大量存在的现象,但是,在中国国内,很少见到外销瓷商业运作过程的文字、实物证据。 我认为,这类历史证据很可能在欧洲能够找到。然而,对于这些证据和史料,欧洲人不会像中国人一样关注。而在以前,当中国的历史被概念化地一笔抹煞的时候, 中国人一方面会忽视外销瓷的历史,另一方面也会忽视它的历史价值。
不光欧洲如此,非洲也一样。目前在非洲17个国家和地区,200多个地点发现中国古瓷,年代从唐三彩到乾隆都有。其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延续时间之长,都 超出很多人的想象。虽然中国历史上也需要很多象牙之类的非洲出产,但是,东非、北非大量的中国古瓷,究竟是非洲自己消费,还是有一部分又转口欧洲,并不很 清楚。而在非洲发现的众多中国古瓷,甚至能够看到某一个中国窑口的兴衰,例如越瓷和龙泉瓷,以及耀州瓷、官窑、定窑等。时至今日,若有哪位有心人,借助时 代环境和现实条件,在这个问题上下一些功夫,很可能会成就一个令人瞩目的学术成果。
有一本教中国富人如何学做“绅士”的书,据说最近有点火。我已经写过几篇文章,对这本书的出发点,以及一些根本性的问题表达了不同看法,今天针对这个话 题,再说一点。为了说的更清楚些,不得不提到这本书的名字和作者。该书的作者是爱德华-伯曼,书名叫《像绅士一样生活》。我对这本书总的意见是:按照这本 书教你的方式去做,如果你是一个有思想的人,那么你会后悔、痛苦;如果你是一个缺乏思想的人,那么你将成为一个败家子。由于这位英国作者号称写此书是给中 国富人看的,因此,我这里说的“你”,也是指中国的富人。
英国绅士与中国君子最大的不同是,英国绅士有一个很明确的前提:他们是天生富有的人。该书第19页写到:“可见,所谓新英国绅士的一个基本特征是,他们不 工作,也不应该工作”。作者所说的“新英国绅士”,指的是16世纪时期开始形成的绅士概念。第23页作者写到:“无需工作,无需专业成就,也无需以商业活 科研活动名满天下,成为俱乐部成员就足以说明一个人是位绅士。”
英国绅士的这种天生富有,以及不用担心财富的失去,是与他们世袭的贵族制度紧密挂钩的。这种制度毫无疑问形成一个特权阶层,并且以财富为主要标志。中国当 今的富人们,如果要学习这种“英国绅士”的精神,只能说要倒大霉了。中国古代也有特权阶层,但是,我不止一次地说过,中国古代的特权阶层,没有永久世袭 的。成为特权阶层的一员,靠的是自我奋斗。虽然在这种自我奋斗中,也确实存在投机钻营、卑鄙龌龊的现象,但是,中国古代社会的主流意见是,要通过提高自己 的修养和能力,才能获得社会的肯定。这与英国绅士永远靠不公平的制度有很大区别。
虽然当今的英国绅士已经没有了制度的世袭保障,但是,当年养成的很多坏习惯,在继承权的作用下,继续存在。所以我们就知道,英国为何从世界首富的地位被淘 汰;新的世界首富美国,为何没有那么多“英国绅士”的繁文缛节和虚伪矫情;英国绅士的造作,为何在英国本土遭冷淡;曾经是英国绅士标志的很多品牌,例如劳 斯莱斯,为何亏损,活不下去,不得不卖给别人。
英国绅士的这种制度化保障,使得他们有大量的闲暇和金钱来堆砌自己的“绅士风度”,他们对于金钱的清高,是对工作和劳动的鄙视。“英国绅士”也许可以用一 个不太恰当的比喻来说明,他们类似于中国清朝时期的八旗子弟。而中国的君子,即便有轻视体力劳动的倾向,也不会轻视脑力劳动。对于财富问题,英国绅士颇有 不把财富放在眼里的劲头。但是,他们只是拥有100万,看不起100块,因此,他们的行为方式,是普通人无法模仿的,也是不该模仿的。
而中国的君子,是任何人都可以实践,可以学习的方式。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 也。”意思是说,富贵人人都想要,如果用不正当的方式得到,宁愿不要;贫贱人人都想摆脱,如果用不正当的方式,永远不能摆脱。对于每一个人来说,如果我们 要选择一个学习的榜样,是学习天生富贵的英国绅士,还是学习努力奋斗的君子?
当然,《像绅士一样生活》这本书,并不是给那些现在还没有发财的人看的,它是给已经发了财的人看的。作者的意思很明显是说,中国现在很多富有的新贵,要向 英国的绅士学习。学习什么呢?作者告诉我们,如何谈吐高雅,如何对待女性,如何衣着不落伍,如何高消费,如何用高雅的活动,如高尔夫,把自己与普通人区分 开等等。某种程度上我认为,这本书的作者是在教中国的富人学坏,学习成为浮夸的纨绔子弟。最终的目的,我在另一篇文章中已经提到,作者无非是要中国的富人 全部用英国的高档产品,把自己的表面武装起来,然后,看起来真的“像绅士一样生活”,实际上如何,天知道。
因此,我才会认为,中国的富人没有必要去学习英国的绅士,而应该学习做一个中国的君子。不需要学习英国绅士的表面文章,而应该学习中国君子的内在精神。
在当今社会,我认为中国富人首先需要学习就是诚信。儒家的基本规范叫做“五常”,“仁义礼智信”。“信”虽然排在最后,但是,懂得了“信”,掌握了 “信”,就已经足够很多中国富人受用了。而且,“诚信”也可以认为是中国当今很多富人最缺乏的。造成这种缺少“诚信”的局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近 100年来,我们对于传统文化采取了自毁长城的态度。
诚信对于一个普通人,是与他人相处时的一个重要原则。英国绅士也同样讲求诚信,我们在这里没必要再去说,英国绅士的诚信是不是跟中国人学来的。但是,我们至少可以说,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中,诚信始终是一个人为人处事、立身社会的一项重要行为准则。
对于中国当今的富人来说,诚信的内容更加复杂一些。
首先,由于中国当今的富人,大多都是商人,或从事与商业有关的活动,因此,诚信就牵涉到如何对待顾客,以及自己的产品。一个商业机构,在商业行为中欺骗顾 客,虽然可能一时得逞,但不可能永远得逞。就好比有人说,“你能骗一人一时,但你不可能永远骗所有人”。中国当今很多富人之所以被人不齿,不是因为他们没 有“英国绅士”的风度,而是他们没有中国传统主张的诚信。换句话说,即便熟练掌握了英国绅士的所有表面细节,没有内在的诚信,依然是对社会有害的。
其次,中国当今的富人,大多都有自己的企业或机构,他们在自己的企业中,处于领导地位。如何对待下属,也有一个诚信的问题。前几年农民工的工资经常被拖 欠,就是一种缺乏诚信的表现。孔子说:“君子信而后劳其民;未信,则以为厉己也。信而后谏,未信,则以为谤己也。”在一个企业中,我们可以将前半段话理解 为,一个像君子一样的领导,必须首先获得属下的信任,才能指挥他们工作;如果与属下之间没有诚信,就会使属下觉得自己受到虐待,工作的效率和积极性可想而 知。后半句话的意思是说,你要规劝别人,也要先取得别人的信任,否则别人会以为你在诽谤他,本来的好意也达不到效果。
第三,现在中国的富人常常会遇到一个困惑,自己确实想诚信,但是,同行及其竞争者,很多人不讲诚信,结果发了大财。如果自己讲诚信,反而要吃亏。所以他不 得不随波逐流,同流合污,将诚信当成一个欺骗他人的幌子。孔子说:“君子喻以义,小人喻以利”,造成这种现象首先是将利益放在第一所造成的,这样的社会是 否合理,是另外一个话题。造成这种困惑,也是因为“义利”分辨不清。中国的商人、富人应该认识到,在这个缺乏诚信的商业环境中,如果有哪家企业的诚信获得 百姓的绝对认同,它就能在凶险的商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而中国现在缺乏的正是让人们信任的企业、让人们信任的富人。
第四,我曾经说过,巨大的财富其实就是社会权力。一个没有诚信的富人,等于是在滥用社会权力,或者将社会权力假公济私。而一个有诚信的富人,某种程度上就 是肩负了一个社会的责任。诚信,使得社会在将责任赋予他的时候,也能放心。因此,越是有诚信,所能承担的社会责任就越大,所能掌握的财富就越多。没有诚信 的富人,就是自己商业领域内的独裁者和暴君。没有诚信的富人总有一日要败露,到那时,他破产、失败,等于是社会收回了曾经赋予他的权力。
通过这样一个简单的举例,我们看到,中国传统的君子,其中某些优秀的成分,已经能使中国的富人以及百姓大大受益。我们糟蹋自己的传统,反而去学习他人的东 西,真是本末倒置。但是,话又说过来,由于当今世界的行为规则、规范,很多都是西方制定的,我们如果不学,就无法与世界有效地沟通。从这个意义上说,学习 西方也是应该的。但是,我要说,在学习西方的时候,抛弃自己的优秀传统,实在是一种舍近求远的浪费。况且,君子真正的内涵还很丰富,远不止诚信这一项。
我毫不夸张地说,在爱德华-伯曼《像绅士一样生活》这本书中,我看到作者提到的英国绅士的优点,无一不在中国传统之中。而且,英国绅士的这些优点,与中国 传统的精华相比,肤浅得多。而作者所炫耀的英国绅士的很多习惯,在我看来都是只需要了解,没必要每天日常实践的东西,例如每天换西装,不同场合戴不同领带 等等,皮毛而已。不穿西装也许不能当英国绅士,但是,毫不影响做一个中国的君子。君子一件衣服穿十年,破了,补补再穿,那是中国式的光荣和骄傲。
爱德华-伯曼在他的书里也承认,英国的绅士传统正在失去,或者已经失去。奇怪的是,它却要求中国有钱人像19世纪的英国绅士一样生活,实在令人感到费解。 英国绅士传统之所以开始消失,原因并不复杂。由于19世纪达到巅峰的英国绅士作风,主要靠财富来维持他们的绅士风度,因此,当历史进入20世纪,英国的世 界首富地位一去不复返的时候,那种靠财富和繁琐仪式、复杂规矩堆砌起来的绅士风度,便失去了支撑。我引一段作者的话,大家也许能清晰了解这位英国人的真实 意图。
他说到:“只在英国境内的观光游览对于现在的中国绅士也许更为合适”。在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作者还举了很多例子,说当今中国有钱人不像绅士,现在,为了勾 引中国有钱人去英国旅游消费,立刻就改了称呼了,把中国有钱人都称为“中国绅士”了。他先介绍了一圈从伦敦出发的历史景点,很快就在书中,把“中国绅士” 带去购物了,“该去附近的绅士商店逛逛。商店位置非常方便那些神出鬼没的俱乐部男人(感觉有点其他意图,不知道是否带色)。”作者然后介绍了一些高档服装 店,全都是“为有品位的优雅绅士服务”的,可见,只要有钱,不管你是谁,都可以立马成为“有品位的优雅绅士”,关键就在于你是否去英国消费;然后作者专门 介绍了一家西服店,定做一套西服要几个月,花费好几千英镑,当然,作者还告诉你,英国国王、惠灵顿公爵都曾经在这里做衣服;然后作者带你去了一家高档帽子 店,前英国首相在这里做帽子;然后作者又带你去了皮鞋店,告诉你一双手工皮鞋要8个月的工期,3000英镑一双(45000元人民币左右);然后又带你去 参观剑桥牛津,观看划船比赛(不知道是否要买票);然后……皇家剧院、音乐会(不知道门票多少),然后温布尔登网球赛(不知道门票多少)。作者最后写道: “人们一旦享受过在塞尔韦鲁大街购买的夹克,或是体验过洛比店的鞋的舒适,就很难在大众化的市场里挑出入眼的东西,甚至对其他价格昂贵仍有瑕疵的高档时尚 产品也不再青睐。来自伦敦名店的商品给他们所带来的无比愉悦的舒适,绝对是难以忘怀的”。
看明白了吗?这位英国作者是一个狡猾的导游。他先把中国人,尤其是中国的有钱人痛贬一番,称中国的有钱人都不像绅士,然后把英国的绅士大大夸耀一番,弄得 中国有钱人,以及将来可能有钱的中国人自形残秽,在文化上先自叹不如,输掉了第一场。然后英国作者就告诉你要向英国绅士学习,要学习就要去英国实地学习, 他只是没有直接说,你们到其他欧洲国家是学不到英国绅士派头的。然后他就指点你去英国最高档的商店定做、购物、消费了!作者为了英国的旅游事业和高档消费 业,用心良苦,大费周章,搬出了一个已经被历史淘汰的英国绅士传统,无非就是想赚中国人的钱。一些没有自信的中国人,很可能就此成为英国人眼中的“凯 子”。还说什么英国绅士,宰的就是你们这些崇洋媚外的家伙。
为了不给这位英国“御用文人”做免费宣传,我不愿提作者的名字,也不愿提这本书的名字。通过这本书的深层意图,我们可以看到,某些西方人正是利用了当今中 国人对自身文化缺乏自信的现实,以西方“先进文化”为幌子,狠命赚钱。而且,中国人一旦上了钩,就上得去,下不来了,所有大众化市场的产品都无法“入 眼”,连非英国的其他高档品牌也“不再青睐”了。从此,某些被教诲的中国人,就会像毒品上瘾一样,念念不忘英国的绅士派头。而事实上,自从撒切尔首相执掌 英国后,英国保守、死板、奢侈的绅士传统,在英国本土已经日益失去市场,他们现在不得不靠引诱中国有钱人来维护绅士产业了。中国人好不容易有了一点钱,立 即被引诱,去搞一些华而不实的奢侈消费,是否想让中国在一个新起点上,就开始步入大英帝国没落的老路。
英国的绅士比中国传统“先进”的地方,只在于金钱、财富堆砌的浑身披挂,和金钱、财富簇拥的奢侈生活。至于我们讲到绅士的理念、精神,学学中国古代的君子 理论,比英国的绅士毫不逊色。随便想到一些中国古人关于君子的描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 戚”,“君子之交谈如水”,“君子不念旧恶”,“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矜而不争, 群而不党”等等,够英国人好好学习的。用这种“高级黑心导游术”企图猛宰中国人的行为,实在不是“绅士”行径,也是君子从来都不齿的。
当我们对自己的文化没有自信的时候,别人下了一个圈套,也不一定看得出来,自动就跳进去了。
中国陶瓷的悠久历史和曾经的辉煌,不用多说了。自欧洲工业革命后,中国陶瓷的技术秘密被欧洲人掌握,中国陶瓷的地位便一落千丈。对于当今中国陶瓷业的现状,我并没有全面的调查,只是根据一些现象,说一点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发明的陶瓷技术,对于人类的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古代社会自不必说,那时候的陶瓷,既是日常生活用品,也是艺术品。到了现代社会,陶瓷同样发挥着巨 大的作用。现代社会一个重要的生活标准,就是卫生习惯,而现代人的卫生习惯,绝对离不开陶瓷。马桶、浴缸,一个生活在城市的人,怎么能少了这两样东西?但 是,看看中国火爆的装修建材市场上,陶瓷产品有几个让人记住的中国品牌?大多都是美标、东陶等外国品牌。难道中国人做不出这些产品吗?
在生活用陶瓷市场,当今世界的顶级品牌是英国的威基伍德,一个盘子好几百元很正常。西方一些富裕人家,威基伍德的产品往往成为收藏品或传家宝。难道中国人 做不出这样的陶瓷产品?威基伍德的陶瓷与传统陶瓷有点不同,它被称为“骨瓷”,也就是说,在传统的陶瓷材料中,加入了动物的骨粉,使得陶瓷的质地更加细 腻。然而,可能连使用威基伍德陶瓷产品的外国人,很多都不知道,相当一部分威基伍德陶瓷,其实是在中国生产的。中国的工人们在艰苦的条件下,挥汗如雨地生 产着世界顶级陶瓷,却贴上外国产品的商标,每一个重要的技术环节,都由英国人把关,生怕泄露给中国人,连残次品都由英国人监督销毁。这种现象实在是中国这 个陶瓷发源地的悲哀。
即便在国内市场上,陶瓷的中端产品,也被外国品牌占领了很大的份额。国内的陶瓷产品大多只能守着低端市场,现在的中国,离陶瓷的高端市场差得太远了。
近一百多年来,中国失去陶瓷产品优势,有历史客观原因。清朝末期,欧洲人掌握了陶瓷的技术秘密,那时的中国人没有意识到,这是一个生死攸关的挑战。等到国 门被强行打开,面对工业化的生产效率,中国的手工制作,很快失去了竞争优势。民国之后,国家动乱,战争不断,我们也没有充裕的时间重新振兴中国的陶瓷。新 中国成立后,计划经济放弃了塑造品牌的企业模式。那么,改革开放以后呢?
我认识一位大老板,交情不深,见过几面。他靠股票起家,身价几十个亿。他买下了一家国内的陶瓷生产企业,就是前文所说为英国威基伍德做贴牌加工的企业。但 是,这位大老板根本不在企业的生产、开发、市场、科研上多投入一分钱,他只要求企业维持现状,有一个不亏的报表,然后,他将企业上市。炒作股票赚的钱,比 生产销售赚钱快得多,多得多。我从这位大老板身上,看到中国某些企业家的鼠目寸光,他们只注重个人的眼前利益,急功近利,不愿在企业的长期发展上做投入。 当然,这位老板不能算是企业家,只能算是利用企业的股票炒家。
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现象也有具体的客观原因,例如老企业的遗留问题,体制问题等等。在当今中国社会条件下,解决这些问题,不能完全靠企业家,还要靠政府 的扶持。看看韩国就会发现,韩国如今具有世界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大都是政府大力扶持的结果。但是,中国的某些政府部门在做什么?他们同样急功近利,在 GDP指标的驱使下,将大量的资金和政策,往房地产、面子工程、楼堂馆所、开膛破肚等领域倾斜,而较少实实在在地扶持一个具有长远发展潜力的企业(不是没 有,而是较少)。
对于中国的陶瓷企业来说,零零散散的小企业,缺乏市场开发能力,缺乏产品创新、研制能力,连产品的造型、产品的图案,有的都要偷偷模仿外国产品,被人指为 侵犯知识产权。规模较大的企业,也往往满足于国内庞大的低端市场,能在中端市场上露一脸,已经不错了。在向西方学习的潮流中,更多的人往往只注重高科技等 新技术,但是,对于陶瓷这样的“落后”技术,似乎很看不起。现代商业的产品营销知识,也只围着高新科技打转,为上市套现服务,不愿进入国内薄利的低端陶瓷 业。观念的错位,导致国内陶瓷企业难以进入良性循环。
外向型经济曾经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外向型经济发展20多年后,“中国制造”已经迫切需要自己的产品,自己的品牌,自己的技术,自己的知 识产权。不能只靠廉价劳动力,为外国产品做贴牌加工,赚取一点可怜的加工费。在这样一个历史转变关头,中国的陶瓷业完全有机会创造一个陶瓷产品的世界一流 品牌。这需要政策、资金、人才的倾斜,但是,有多少人能够迫切地意识到?
松下幸之助是日本著名企业家,他有一个故事,被称为企业发展的经典案例。当年松下幸之助经营着一个规模不大的工厂,曾经有美国人给了他一份很大的订单,做 贴牌加工。松下幸之助拒绝了。他坚持要求贴松下的商标。那个时候的松下还默默无闻,这笔订单也因此流失。但是,如果松下幸之助只满足于做贴牌加工,还会有 今天的松下吗?
可喜的是,现在有一些国内小企业,生产出了品质、款式都非常不错的陶瓷产品。但是,这些企业规模都太小,发展道路步履维艰。银行宁愿把钱贷给房地产,造成 房价高涨,也不愿贷给这些效益可能比较缓慢的企业。改变这种现象,除了需要市场规律,还需要大力扶持的政策支撑,才有可能形成有影响力的中国陶瓷品牌和现 代陶瓷企业。
我从来不炒股票,但是,如果有这样一个现代的陶瓷企业出现,我想我说不定会拿出所有的积蓄,购买它的股票。我相信,这样一个企业前途无量。中国需要这样的 陶瓷企业,世界也同样难以排斥这样的中国陶瓷企业。希望中国早日出现一个可以同威基伍德抗衡的中国的陶瓷品牌。这种企业的强大,才是真正的强大,这种繁荣 才是真正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