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地质学家的研究,日本列岛在整个第4纪时期(200万——1万年前)与亚洲大陆以陆桥相接的情况时断时续,在冰河到来之时列岛的南端和北端都有陆
桥与大陆相通。今日的日本海实际上是一个大内湖;冰河过去之后海平面上升,陆桥消失,列岛与大陆通道断绝。最后一次陆桥形成是在一万多年之前,从那时开
始,日本才成了孤岛,列岛的居民沿着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继续生存下去,创造了新石器时代和绳纹文化。
在日本古代史上,绵延了6000多年的 绳纹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突然中断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从石器时代一下跃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作用,来自于列岛以外的移民,是外来的大规模集体 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发生在这一时期,这又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关注。那么到底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带着的这批童 男女的后代呢?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王冰的一篇文章,让大家从现代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角度,去看一看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想看出日本人跟徐福这批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跟中国人),首先,我们要研究清楚中国(古意实际上为中原)人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
从广义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地区,那么,汉朝的中原人长什么样?用体质人类学来解答这一问题时,或许它给出的解答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可认为是汉族最早的定型,那么,汉朝的中原人到底更像今天的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能较信服解答这一悬疑的也许是体质人类学。简单的说,就是比较古代中原人和现代各地人群和各民族的颅面骨骼特征,来判断哪些古今人群最为接近,进而推测古代中原人的起源和流向问题。
这里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三个广义中原地区,下面逐一分析。
汉代河南人的人种演化史
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历史上该地区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州”、“中土”。
虽 然汉朝古墓发现不少,但直到2013年,吉林大学研究者才在《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首次系统分析了汉代河南人的种系特征。报告指出:郑州地 区汉唐宋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一致性,较多表现出“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近代对比组比较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虽然可能混入西 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很大相似性。
简而言之,汉朝河南人与近代华南组相似性最大,这个近代华南组具体指的是福建汉族。
郑州汉朝组人骨采集于多个考古遗址,种系特征较为统一,男女样本无明显差异。只是女性的颌骨突出程度更为明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龅牙,鼻型也更阔一些(复原图软组织特征主要参考华南人面部软组织特征,未考虑年龄因素)。
郑州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郑州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周人崛起之前,河南地区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区。
以往研究显示,陕西地区的周人与河南地区的商人在种系特征上虽保持较大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当周人入主河南后,是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地区人种的组成结构?
春 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长达500多年。而秦王朝并吞列国时,韩国第一个被灭亡,其过程极为残酷血腥。史料记载,公元前317年:秦 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公元前293年: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公元前 273年:魏赵联军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公元前264年:秦伐韩,斩首五万;前256年:秦伐韩,斩首四万……
秦人征服韩国的百余年间,被秦人屠杀的韩国军人就有几十万。而《中国人口通史》估算,战国中期总人口在3000万左右。韩国地小民稠,人口约150万,军亦有30万。可见,秦人的征服活动造成韩国人口伤亡惨重。秦人入主韩国后,是否也带来较大的种系变化?
因尚无郑州地区更早的古代人骨资料,我们假设战国时代河南地区人种结构较为单一,并选取安阳殷墟中小墓的商代人骨作为比对样本。
商 代古人明显分为两个种系,殷墟中小墓2组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个种系,他们与更早的河南古人有更大相似性,可能是土著人群;殷墟中小墓3组代表一类中原地区新 出现的新种系,人数较少,但墓葬规格较高,通常认为是商的贵族阶层,甚至商王族也属这个种系。他们与同时代东北和内蒙古东南地区的古族更相似。
陕西凤阳西村的周代古人,与陕西土著种系相似性较高;另外,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的西团山古人是周代东北地区古族的代表;而甘肃史前合并组是甘肃地区的西戎集团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组是河南地区的土著种系,很多考古学家怀疑这便是传说中黄帝族群的文化遗存。
我们应用种系分析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发现:汉代郑州汉人与陕西西村周人、河南安阳殷墟2组的商王朝平民、石器时代的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古人都有一定差距,相对更接近陕西零口秦人和甘肃的西戎族群。
这样的结果似乎暗示秦人消灭韩国的过程中,确实对河南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在秦人入主韩国之后,很可能带来为数不少的秦国移民,填补了战争造成的人口空缺。
因为秦人的征服可能对郑州地区造成较大影响,而又因为尚无战国时代郑州地区人骨特征的相关研究。所以,周人取代商人后,是否有大量移民迁入商王朝中原故土就变得很难考证。但殷墟3组所代表的商贵族阶层很可能已被逐出中原,他们的种系特征最为独特,不见后世中原汉族人群。
汉代山东人的人种演化史
山东古时为东夷之地。周人崛起后,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山东地区并入周王朝版图,广义的中原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汉代人骨资料包括两个组,一个是鲁中南兖州和滕州合并组,另一个是临淄组。两个山东古代组还包括周代样本,因为两个时期的样本具有一致的种系特征,因此研究者将样本合并在一起比对分析。研究者均指出:山东周代至汉代古人种系特征相对接近今华南人群。
鲁西南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鲁西南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为什么周代山东居民和汉代山东居民的种系特征较为一致?从史料上看,秦人征服齐国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齐国人口损失非常有限,而史料也未提供其它地区居民大规模迁往山东地区的线索。
那么,周人宗室和异姓权臣在征服山东境内诸侯国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周人移民迁入呢?
山 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尽管周人任命山东本土人士姜太公统治山东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但过程中伴随一定的军事冲突。而姜 太公早年移居陕西,重返故土时,依赖的力量大多不是山东本土军民。为考察周人称霸前后山东地区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活动,我们需要比对周代山东居民和周代以 前土著居民的种系特征。
考古学上,岳石文化被认为与东夷民族直接相关。但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的岳石文化人骨分析报告。不过,山东地区,从大 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到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再到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的过程中,并未见外来文化因素覆 盖土著文化。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种系特征较为统一,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若将山东新石器时代人骨(大汶口文化)、商人统治时代人骨(滕州地区)作为古代山东居民的代表,与商人统治阶层人骨(河南安阳殷墟中小墓3组)、陕西周人人骨比对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商代山东商文化居民的确与河南商族上层人群有着最接近的种系特征,同时,二者均与山东土著居民有较大种系差异。此结果似乎并不支持商族源自东夷的论点。但商人对东夷的统治以联盟形式为主,商人是否广泛取代山东土著族群,尚需等待更多人骨资料的分析。
其次,齐国(临淄)和鲁中南人骨表现出较高的种系一致性,其种系特征则介于陕西周人和山东土著大汶口文化人群之间,它似乎暗示周人在征服东夷民族的过程中,确实伴随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人群混血现象。
汉代陕西人的人种演化史
陕 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陕西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属于广 义的中原地区。
陕西地区汉朝人骨样本采集于渭南澄城县刘家洼乡良辅村。在商代,渭南为骊戎国之地。西周时期,属畿内,也即京城效区。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渭南先属魏,后属秦。
研究者指出,他们比对渭南汉代人骨与近代人骨资料,发现华南(福建)近代组和澄城良辅组的关系最为接近(原报告提供的人骨资料版图似有变形,暂无法模拟复原该人骨)。
在汉朝之前,有两次历史变迁值得追问:
第 一、渭南在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核心区。商代,一些原本分布在长城沿线的戎狄族进入渭南地区。周人崛起前,“自窜于 戎狄间”,曾与姜戎联盟,后者与考古上的刘家文化相关。周人后离开戎狄到岐(今陕西岐山县境),崛起并取代商成为中原统治者。那么,进入夏商之际,陕西地 区人种结构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甘肃礼县一带。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在石器时代,人种结构较一致,人类学定义为“古西北类型”,他们在同时代中国北方古族中,与近代华北汉族(主要采集于河北、山西两地)相似性最高。
周 王室东移至洛阳,秦人也逐渐东迁至关中一带。考古上,秦人盛行一种“屈肢葬”(即在人死后,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尸骨姿势与胎儿在 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广泛出现在关中地区。那么,秦人入主关中地区之后,其民众是否取代了原本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人族群?
解答第一个疑问用的比对样本,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古人为陕西仰韶文化合并组,周人包括两个样本,一为进入关中地区的周人(陕西咸阳凤阳西村周组),一为与周人始祖关系更大的陕北地区样本(陕西延安市瓦窑沟周组)。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陕北地区的周人与关中地区的土著存在一定种系差异,周人入主关中后与土著种系的接近程度相对更高。这似乎暗示周人自戎狄返回关中平原后,对关中土著血统既有继承也有改变。而“自窜于戎狄间”的周人先祖则可能混合了更多戎狄族血统。
接近古中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低(短)而偏狭,鼻型短阔。
解答第二个疑问,秦人包含两个古代样本,其一为零口秦组,属于战国时期,其二为新丰秦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秦末。两组秦人样本都采集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县,为秦王朝的京畿之地。另外,还有甘肃史前合并组,是西北地区的戎狄民族。
人 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时期秦人、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与仰韶文化土著人群和关中地区周人的种系差异较为明显,而相对接近甘肃史前组,而西北古代人群 是同时代古人中最接近现代华北汉族的种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兵马俑容貌,并不觉得他们与近现代汉族汉族有什么明显差异的原因。
历史上,秦人偏居西隅之际,与甘肃的西戎民族有过较广泛的混血,他们入主关中地区后,似乎对关中土著周人血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可能随着周王朝东迁,关中地区的周人也大规模向东迁徙。
单就此分析而言,汉代陕西人似乎与战国至秦末的新丰秦人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的种系差异,但与零口秦人相对略有差异。
相信读在看到这里时,难免会问,今天什么地方的人最像汉朝的中原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入更多的对照样本,进行更细致的对比才可获得较精确答案。那么,日本人比大部分华南汉族和全部北方汉族更接近汉朝中原人,又是怎么回事?
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比较颅面骨骼特征,与汉朝中原人最接近的,是今天的华南近代组(福建)。
不过,上述研究报告的现代样本,只有华南和华北组(河北山西两地汉族为主)两个近代组,从样本数量看,它反应汉朝中原人与今天中国各地域人群的种系亲缘关系并不够精确。若试图回答今天谁更像汉朝的中原人,就需要更多的样本。
但我们可汇总目前报道的近代人骨数据资料,加入更多样本做更细致比对分析。
现代华南汉族比对样本:加入福建东山岛汉族、香港汉族和湖南汉族;现代华北汉族比对样本:加入辽宁抚顺汉族、吉林汉族、北京汉族、山西太原汉族。
另 外,加入广西壮族、印尼和马来合并组、山南地区藏族(西藏A组)、藏族主体类型样本(西藏B组),作为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民族的比对样本;加入俄远东阿 穆尔河流域的那乃人(通古斯语系民族,满族近亲)、北极滨海地区爱斯基摩人、东北亚地区的日本人和朝鲜人作为北方比对样本。
在古代样本中,除汉代中原地区三组样本外,还可加入陕西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合并组、陕西凤阳西村周人、陕西临潼新丰秦人、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史前合并组、东北地区的西团山文化合并组作为古代比对样本。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对研究可以首先发现,在近现代对比组中,东南亚的马来-印尼合并组与爱斯基摩人种系差异最为明显,而东亚诸民族大体介于二者之间。在古代对比组中,陕西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合并组和山西太原现代汉族之间的种系差异最为明显。
另外,陕西汉朝人相对秦人,更接近山东汉朝人。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个史料线索值得注意:秦王朝被推翻后,关中地区人口由于战乱,损失十分严重,汉朝曾经迁大量外省居民移居陕西,其中,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损失较小的齐国人是移民大军中的主力。
在所有可比对近现代人群中,香港汉族比福建汉族更接近汉代山东和陕西的中原人,当然也包括陕西周人。同时,尽管与关中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仰韶文化古人有一定差异,但香港汉族还是相对更接近这些关中古人。
河 南郑州汉朝汉族在此分析中属于现代华北人群的聚类群,与辽宁抚顺汉族很接近。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现代样本的颅骨数据普遍缺少一些重要指标,比如反应面部 突出程度和齿槽突出程度的数据,而颌骨较突出是中原地区自石器时代至汉代普遍的种系特征,这些数据缺失的前提下,让河南郑州汉朝人相对陕西和山东同时代古 人显得有些特别。不过,郑州汉朝人较高(长)的面部使他们与普遍低(短)面特征的古中原人存在一定差异。
仰韶文化古人专业复原图
广东汉族平均容貌图,略低(短)略偏狭的面型,较低(短)阔的鼻型与仰韶文化古人接近程度较高。但仰韶文化古人颅骨尺寸较大等特征还是与华南汉族存在较大差异。
汉朝山东人是白种人吗?
在分子人类学刚刚兴起之时,曾有一份结论颇为惊人的学术新闻称,中国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室的专家发现2500年前的山东临淄人线粒体DNA(反应母系血统源流)遗传特征接近高加索人种。
研究者指出:他们与日本的有关研究机构合作,以山东临淄地区古墓群中古人类DNA为标本,提取并纯化了该地区25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人骨DNA和现代人的DNA,并分别与从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筛选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了DNA特征的比较。
结果发现,2500年前的山东临淄人与现代欧洲人的基因特征非常近似,2000年前的临淄人又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人的基因特征非常近似,而当代的临淄人与现代的东亚人基因特征非常接近。
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测试结果?其实,这与早期研究认识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东方人母系血统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即M,N和R。而临淄古人以R系统的分支B和F 居多(这些类型在今天的南方各民族比例相对更高),现代山东人和其他北方民族而则以M系统居多。在另一方面,高加索人种则主要是R系统的其它分支。也就是 说,在大的谱系树上,两个以R系统为主的族群的亲缘关系确实比以M系统为主的族群高,但R系统的东西各个分支早在人类始祖走出非洲之后就分离开来,那时, 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还尚未分化。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2500年前的临淄古DNA样本确实有少数几例非常独特的样本,通过共享序列分析,会发现它们与欧洲样本匹配,很可能确实是西方人的类型(因为早期文献未作完整的基因测序,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而另有研究者报道,他们在4例6500年前的山东长岛古人DNA样本中测到一例西方类型。这样看来,2500年前的山东古人尽管并不是高加索人种,但却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部分的高加索人种混血成分。
线 粒体DNA发育树。华北地区M系较为常见,其中,柳岩所属的D型最为常见;美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所属的C和美籍日裔花样滑冰选手克丽斯蒂·山口所属 的M8a相对少见。N系包含R系,R系又分东方支系和西方支系,临淄古人B和F两个东方支系较多,高加索人种则主要是R的西方支系,如意大利冰人奥兹属于 K支系。N系还包括另一系统,包括东北亚和美洲印第安人常见的A,美国影星伊娃·朗格利亚属于这个类型。
最后我们来看
日本人是徐福的童男童女后代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日本人比除香港汉族以外的华南汉族和华北汉族更接近汉朝中原人。很多读者可能一下会想到“徐福东渡”。
据 《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够用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但并未找到神山。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再度派徐福率众出海,徐福到达“平原广泽”未再返回。民间一直有种比较传奇的说法认为:日本人就是这些一去不复返的童 男童女后裔。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从现代基因学研究的角度,日本人是绳纹人(10000年前-公元前一世纪)和弥生人(公元前三世纪—公 元三世纪)的混血后裔,绳纹人种系特征最为复杂,同时表现出与阿穆尔河流域诸民族和东南亚民族的类似特征。弥生人则更可能与某些东北亚地区的史前移民相 关,其父系血统与朝鲜人和部分满族人相近。
在弥生时代之后,日本似乎还出现了一批“骑马民族”,日本进入古坟时代(公元300年-600年),或称大和时代,至此日本主要的移民潮才算终结。日本人在经历复杂混合后,体质人类学特征恰好接近汉朝的中原人,很可能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另 外,还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朋友会问,朝鲜人与福建人最为接近时怎么回事?朝鲜族和福建汉族的容貌差异很明显啊,朝鲜族的脸很大,常有人用“大饼脸”来描 述。这主要因为:一方面,福建汉族类似古代中原人,面部比较短(低面),这样在比例上,面部就相对北方汉族偏圆阔;另一方面是因为朝鲜族和福建汉族的颅骨 特征接近程度更高,这些特征不太容易在肉眼可见的容貌特征上体现。
绳纹人、弥生人、古坟人(从左至右)专业复原图
由 上分析,在根据人口学家推算,在绳纹文化时期,至少有12万人在日本列岛上生活过。按人口增长速度以几何级数递增的理论,那么在绳纹文化结束,弥生文化到 来之时的公元前8世纪,应有6——13万人生活在日本列岛上。这显然说明日本岛本身的土著在徐福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很好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
至于日本现在30多处徐福的墓,这应该是后人建立的类似衣冠冢类的纪念性建筑。众所周知,日本到8世纪才从中国文字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日本文字,是不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用1000年后发明的日本文字为徐福竖碑立传的。
所以可以肯定,日本人不是徐福带到海外的童男/童女的后代。
------------------------------------------------------------------------
日本男人普遍体毛(腿毛)浓密,而中国男人普遍不那么浓密,从这点上判断,二者有可能不是同一个民族。
在日本古代史上,绵延了6000多年的 绳纹文化,在公元前三世纪前后突然中断了,日本列岛的文明进程,从石器时代一下跃入了金石并用时代,这一作用,来自于列岛以外的移民,是外来的大规模集体 移民带来了新的文化。而司马迁的《史记》记载徐福出海求仙事又正发生在这一时期,这又不得不引起历史学家们的关注。那么到底日本人是不是徐福带着的这批童 男女的后代呢?我们今天给大家推荐王冰的一篇文章,让大家从现代基因科学的研究成果角度,去看一看这个问题的答案。
要想看出日本人跟徐福这批人的关系(实际上就是跟中国人),首先,我们要研究清楚中国(古意实际上为中原)人的长相到底是什么样?
从广义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地区,那么,汉朝的中原人长什么样?用体质人类学来解答这一问题时,或许它给出的解答与我们的想象有很大出入。
汉族最早的得名始自汉朝,汉朝时期的中原人,可认为是汉族最早的定型,那么,汉朝的中原人到底更像今天的南方人还是北方人?
能较信服解答这一悬疑的也许是体质人类学。简单的说,就是比较古代中原人和现代各地人群和各民族的颅面骨骼特征,来判断哪些古今人群最为接近,进而推测古代中原人的起源和流向问题。
这里的中原,指的是河南、山东、陕西三个广义中原地区,下面逐一分析。
汉代河南人的人种演化史
狭义的中原专指河南,历史上该地区还曾被称为“中国”、“中州”、“中土”。
虽 然汉朝古墓发现不少,但直到2013年,吉林大学研究者才在《郑州汉唐宋墓葬出土人骨研究》一文中首次系统分析了汉代河南人的种系特征。报告指出:郑州地 区汉唐宋居民均与现代亚洲蒙古人种的东亚类型存在较大一致性,较多表现出“古中原类型”居民的特点。与近代对比组比较表明,郑州汉代组居民虽然可能混入西 北羌系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的某些基因,但在体貌特征上与现代南方汉族存在很大相似性。
简而言之,汉朝河南人与近代华南组相似性最大,这个近代华南组具体指的是福建汉族。
郑州汉朝组人骨采集于多个考古遗址,种系特征较为统一,男女样本无明显差异。只是女性的颌骨突出程度更为明显,就是我们通常说的龅牙,鼻型也更阔一些(复原图软组织特征主要参考华南人面部软组织特征,未考虑年龄因素)。
郑州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郑州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周人崛起之前,河南地区是商王朝统治中心区。
以往研究显示,陕西地区的周人与河南地区的商人在种系特征上虽保持较大的一致性,但存在一定差异。那么,当周人入主河南后,是否一定程度上改变了河南地区人种的组成结构?
春 秋战国时期,郑国、韩国先后在郑州地区建都,长达500多年。而秦王朝并吞列国时,韩国第一个被灭亡,其过程极为残酷血腥。史料记载,公元前317年:秦 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公元前308年-307年:秦将甘茂破韩国宜阳,斩首六万;公元前293年:秦白起击败魏师、韩师,斩首二十四万级;公元前 273年:魏赵联军伐韩华阳。秦救韩,杀魏赵兵十四万;公元前264年:秦伐韩,斩首五万;前256年:秦伐韩,斩首四万……
秦人征服韩国的百余年间,被秦人屠杀的韩国军人就有几十万。而《中国人口通史》估算,战国中期总人口在3000万左右。韩国地小民稠,人口约150万,军亦有30万。可见,秦人的征服活动造成韩国人口伤亡惨重。秦人入主韩国后,是否也带来较大的种系变化?
因尚无郑州地区更早的古代人骨资料,我们假设战国时代河南地区人种结构较为单一,并选取安阳殷墟中小墓的商代人骨作为比对样本。
商 代古人明显分为两个种系,殷墟中小墓2组代表人数最多的一个种系,他们与更早的河南古人有更大相似性,可能是土著人群;殷墟中小墓3组代表一类中原地区新 出现的新种系,人数较少,但墓葬规格较高,通常认为是商的贵族阶层,甚至商王族也属这个种系。他们与同时代东北和内蒙古东南地区的古族更相似。
陕西凤阳西村的周代古人,与陕西土著种系相似性较高;另外,吉林省吉林市船营区的西团山古人是周代东北地区古族的代表;而甘肃史前合并组是甘肃地区的西戎集团的代表。新石器时代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组是河南地区的土著种系,很多考古学家怀疑这便是传说中黄帝族群的文化遗存。
我们应用种系分析常用的主成分分析方法考察发现:汉代郑州汉人与陕西西村周人、河南安阳殷墟2组的商王朝平民、石器时代的河南庙底沟二期文化古人都有一定差距,相对更接近陕西零口秦人和甘肃的西戎族群。
这样的结果似乎暗示秦人消灭韩国的过程中,确实对河南地区的人口结构造成重大冲击。在秦人入主韩国之后,很可能带来为数不少的秦国移民,填补了战争造成的人口空缺。
因为秦人的征服可能对郑州地区造成较大影响,而又因为尚无战国时代郑州地区人骨特征的相关研究。所以,周人取代商人后,是否有大量移民迁入商王朝中原故土就变得很难考证。但殷墟3组所代表的商贵族阶层很可能已被逐出中原,他们的种系特征最为独特,不见后世中原汉族人群。
汉代山东人的人种演化史
山东古时为东夷之地。周人崛起后,封吕尚于齐,封周公旦于鲁,另外尚有曹、滕、卫诸国。山东地区并入周王朝版图,广义的中原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地区。
山东地区汉代人骨资料包括两个组,一个是鲁中南兖州和滕州合并组,另一个是临淄组。两个山东古代组还包括周代样本,因为两个时期的样本具有一致的种系特征,因此研究者将样本合并在一起比对分析。研究者均指出:山东周代至汉代古人种系特征相对接近今华南人群。
鲁西南汉代女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鲁西南汉代男性人骨非正式模拟复原图
为什么周代山东居民和汉代山东居民的种系特征较为一致?从史料上看,秦人征服齐国并未爆发大规模军事冲突,齐国人口损失非常有限,而史料也未提供其它地区居民大规模迁往山东地区的线索。
那么,周人宗室和异姓权臣在征服山东境内诸侯国的过程中,是否伴随着周人移民迁入呢?
山 东境内最大的诸侯国是齐国和鲁国。我们从有限的史料中可知,尽管周人任命山东本土人士姜太公统治山东最大的诸侯国齐国,但过程中伴随一定的军事冲突。而姜 太公早年移居陕西,重返故土时,依赖的力量大多不是山东本土军民。为考察周人称霸前后山东地区社会变迁和人口迁徙活动,我们需要比对周代山东居民和周代以 前土著居民的种系特征。
考古学上,岳石文化被认为与东夷民族直接相关。但目前尚未见公开报道的岳石文化人骨分析报告。不过,山东地区,从大 汶口文化(距今6300-4500年)到龙山文化(距今4600-4000年)再到岳石文化(前1900-前1600年)的过程中,并未见外来文化因素覆 盖土著文化。所以,我们姑且认为石器时代的山东居民种系特征较为统一,人口结构相对稳定。
若将山东新石器时代人骨(大汶口文化)、商人统治时代人骨(滕州地区)作为古代山东居民的代表,与商人统治阶层人骨(河南安阳殷墟中小墓3组)、陕西周人人骨比对分析,可以发现:
首先,商代山东商文化居民的确与河南商族上层人群有着最接近的种系特征,同时,二者均与山东土著居民有较大种系差异。此结果似乎并不支持商族源自东夷的论点。但商人对东夷的统治以联盟形式为主,商人是否广泛取代山东土著族群,尚需等待更多人骨资料的分析。
其次,齐国(临淄)和鲁中南人骨表现出较高的种系一致性,其种系特征则介于陕西周人和山东土著大汶口文化人群之间,它似乎暗示周人在征服东夷民族的过程中,确实伴随较大规模的人口迁徙和人群混血现象。
汉代陕西人的人种演化史
陕 西在西周初得名。当时周、召二公以陕原(今河南省陕县西南)为界分而治之。陕原以东由周公治理,称“陕东"﹔陕原以西由召公治理,称"陕西"。又因陕西在 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治地,故又简称"秦"。陕西关中地区又称渭河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老龙山、嵯峨山、药王山、尧山等)之间。属于广 义的中原地区。
陕西地区汉朝人骨样本采集于渭南澄城县刘家洼乡良辅村。在商代,渭南为骊戎国之地。西周时期,属畿内,也即京城效区。春秋时期,属晋。战国时期,渭南先属魏,后属秦。
研究者指出,他们比对渭南汉代人骨与近代人骨资料,发现华南(福建)近代组和澄城良辅组的关系最为接近(原报告提供的人骨资料版图似有变形,暂无法模拟复原该人骨)。
在汉朝之前,有两次历史变迁值得追问:
第 一、渭南在新石器时代属于仰韶文化(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核心区。商代,一些原本分布在长城沿线的戎狄族进入渭南地区。周人崛起前,“自窜于 戎狄间”,曾与姜戎联盟,后者与考古上的刘家文化相关。周人后离开戎狄到岐(今陕西岐山县境),崛起并取代商成为中原统治者。那么,进入夏商之际,陕西地 区人种结构是否发生了明显变化?
第二、秦人最早生活在今天甘肃礼县一带。甘肃、宁夏、青海三省在石器时代,人种结构较一致,人类学定义为“古西北类型”,他们在同时代中国北方古族中,与近代华北汉族(主要采集于河北、山西两地)相似性最高。
周 王室东移至洛阳,秦人也逐渐东迁至关中一带。考古上,秦人盛行一种“屈肢葬”(即在人死后,用布带将其下肢向上卷曲捆扎,然后入棺埋葬。尸骨姿势与胎儿在 母亲子宫里的形状极为相似)广泛出现在关中地区。那么,秦人入主关中地区之后,其民众是否取代了原本居住在关中地区的周人族群?
解答第一个疑问用的比对样本,新石器时代关中地区古人为陕西仰韶文化合并组,周人包括两个样本,一为进入关中地区的周人(陕西咸阳凤阳西村周组),一为与周人始祖关系更大的陕北地区样本(陕西延安市瓦窑沟周组)。
人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陕北地区的周人与关中地区的土著存在一定种系差异,周人入主关中后与土著种系的接近程度相对更高。这似乎暗示周人自戎狄返回关中平原后,对关中土著血统既有继承也有改变。而“自窜于戎狄间”的周人先祖则可能混合了更多戎狄族血统。
接近古中原类型的秦俑,特点是面部低(短)而偏狭,鼻型短阔。
解答第二个疑问,秦人包含两个古代样本,其一为零口秦组,属于战国时期,其二为新丰秦组,年代为战国中晚期-秦末。两组秦人样本都采集于陕西西安市临潼县,为秦王朝的京畿之地。另外,还有甘肃史前合并组,是西北地区的戎狄民族。
人 骨数据分析结果显示,战国时期秦人、战国中晚期至秦末的秦人与仰韶文化土著人群和关中地区周人的种系差异较为明显,而相对接近甘肃史前组,而西北古代人群 是同时代古人中最接近现代华北汉族的种系。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看兵马俑容貌,并不觉得他们与近现代汉族汉族有什么明显差异的原因。
历史上,秦人偏居西隅之际,与甘肃的西戎民族有过较广泛的混血,他们入主关中地区后,似乎对关中土著周人血统产生了较大影响,有可能随着周王朝东迁,关中地区的周人也大规模向东迁徙。
单就此分析而言,汉代陕西人似乎与战国至秦末的新丰秦人之间并无特别明显的种系差异,但与零口秦人相对略有差异。
相信读在看到这里时,难免会问,今天什么地方的人最像汉朝的中原人。要回答这个问题,必须加入更多的对照样本,进行更细致的对比才可获得较精确答案。那么,日本人比大部分华南汉族和全部北方汉族更接近汉朝中原人,又是怎么回事?
用体质人类学的方法比较颅面骨骼特征,与汉朝中原人最接近的,是今天的华南近代组(福建)。
不过,上述研究报告的现代样本,只有华南和华北组(河北山西两地汉族为主)两个近代组,从样本数量看,它反应汉朝中原人与今天中国各地域人群的种系亲缘关系并不够精确。若试图回答今天谁更像汉朝的中原人,就需要更多的样本。
但我们可汇总目前报道的近代人骨数据资料,加入更多样本做更细致比对分析。
现代华南汉族比对样本:加入福建东山岛汉族、香港汉族和湖南汉族;现代华北汉族比对样本:加入辽宁抚顺汉族、吉林汉族、北京汉族、山西太原汉族。
另 外,加入广西壮族、印尼和马来合并组、山南地区藏族(西藏A组)、藏族主体类型样本(西藏B组),作为南方少数民族和东南亚民族的比对样本;加入俄远东阿 穆尔河流域的那乃人(通古斯语系民族,满族近亲)、北极滨海地区爱斯基摩人、东北亚地区的日本人和朝鲜人作为北方比对样本。
在古代样本中,除汉代中原地区三组样本外,还可加入陕西关中地区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合并组、陕西凤阳西村周人、陕西临潼新丰秦人、以及西北地区的甘肃史前合并组、东北地区的西团山文化合并组作为古代比对样本。
用主成分分析方法比对研究可以首先发现,在近现代对比组中,东南亚的马来-印尼合并组与爱斯基摩人种系差异最为明显,而东亚诸民族大体介于二者之间。在古代对比组中,陕西关中地区的仰韶文化合并组和山西太原现代汉族之间的种系差异最为明显。
另外,陕西汉朝人相对秦人,更接近山东汉朝人。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有个史料线索值得注意:秦王朝被推翻后,关中地区人口由于战乱,损失十分严重,汉朝曾经迁大量外省居民移居陕西,其中,在秦始皇统一中国过程中损失较小的齐国人是移民大军中的主力。
在所有可比对近现代人群中,香港汉族比福建汉族更接近汉代山东和陕西的中原人,当然也包括陕西周人。同时,尽管与关中地区最古老的土著居民仰韶文化古人有一定差异,但香港汉族还是相对更接近这些关中古人。
河 南郑州汉朝汉族在此分析中属于现代华北人群的聚类群,与辽宁抚顺汉族很接近。但值得一提的是,因为现代样本的颅骨数据普遍缺少一些重要指标,比如反应面部 突出程度和齿槽突出程度的数据,而颌骨较突出是中原地区自石器时代至汉代普遍的种系特征,这些数据缺失的前提下,让河南郑州汉朝人相对陕西和山东同时代古 人显得有些特别。不过,郑州汉朝人较高(长)的面部使他们与普遍低(短)面特征的古中原人存在一定差异。
仰韶文化古人专业复原图
广东汉族平均容貌图,略低(短)略偏狭的面型,较低(短)阔的鼻型与仰韶文化古人接近程度较高。但仰韶文化古人颅骨尺寸较大等特征还是与华南汉族存在较大差异。
汉朝山东人是白种人吗?
在分子人类学刚刚兴起之时,曾有一份结论颇为惊人的学术新闻称,中国古生物分子遗传学研究室的专家发现2500年前的山东临淄人线粒体DNA(反应母系血统源流)遗传特征接近高加索人种。
研究者指出:他们与日本的有关研究机构合作,以山东临淄地区古墓群中古人类DNA为标本,提取并纯化了该地区2500年前、2000年前的古人骨DNA和现代人的DNA,并分别与从国际基因数据库中筛选的1300多个标本进行了DNA特征的比较。
结果发现,2500年前的山东临淄人与现代欧洲人的基因特征非常近似,2000年前的临淄人又与现在的哈萨克斯坦、阿尔泰人的基因特征非常近似,而当代的临淄人与现代的东亚人基因特征非常接近。
为 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测试结果?其实,这与早期研究认识的局限性有很大关系。东方人母系血统主要分为三大系统,即M,N和R。而临淄古人以R系统的分支B和F 居多(这些类型在今天的南方各民族比例相对更高),现代山东人和其他北方民族而则以M系统居多。在另一方面,高加索人种则主要是R系统的其它分支。也就是 说,在大的谱系树上,两个以R系统为主的族群的亲缘关系确实比以M系统为主的族群高,但R系统的东西各个分支早在人类始祖走出非洲之后就分离开来,那时, 蒙古人种和高加索人种还尚未分化。
同时,我们也要注意2500年前的临淄古DNA样本确实有少数几例非常独特的样本,通过共享序列分析,会发现它们与欧洲样本匹配,很可能确实是西方人的类型(因为早期文献未作完整的基因测序,无法得出完全肯定的结论)。
而另有研究者报道,他们在4例6500年前的山东长岛古人DNA样本中测到一例西方类型。这样看来,2500年前的山东古人尽管并不是高加索人种,但却很可能已经出现了部分的高加索人种混血成分。
线 粒体DNA发育树。华北地区M系较为常见,其中,柳岩所属的D型最为常见;美籍华人大提琴演奏家马友友所属的C和美籍日裔花样滑冰选手克丽斯蒂·山口所属 的M8a相对少见。N系包含R系,R系又分东方支系和西方支系,临淄古人B和F两个东方支系较多,高加索人种则主要是R的西方支系,如意大利冰人奥兹属于 K支系。N系还包括另一系统,包括东北亚和美洲印第安人常见的A,美国影星伊娃·朗格利亚属于这个类型。
最后我们来看
日本人是徐福的童男童女后代吗?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还会发现一个有趣现象:日本人比除香港汉族以外的华南汉族和华北汉族更接近汉朝中原人。很多读者可能一下会想到“徐福东渡”。
据 《史记》记载,秦始皇希望长生不老,西元前219年,秦始皇派徐福率领童男童女数千人、以及够用三年的粮食、衣履、药品和耕具入海求仙。但并未找到神山。 西元前210年,秦始皇东巡至琅岈,再度派徐福率众出海,徐福到达“平原广泽”未再返回。民间一直有种比较传奇的说法认为:日本人就是这些一去不复返的童 男童女后裔。
其实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从现代基因学研究的角度,日本人是绳纹人(10000年前-公元前一世纪)和弥生人(公元前三世纪—公 元三世纪)的混血后裔,绳纹人种系特征最为复杂,同时表现出与阿穆尔河流域诸民族和东南亚民族的类似特征。弥生人则更可能与某些东北亚地区的史前移民相 关,其父系血统与朝鲜人和部分满族人相近。
在弥生时代之后,日本似乎还出现了一批“骑马民族”,日本进入古坟时代(公元300年-600年),或称大和时代,至此日本主要的移民潮才算终结。日本人在经历复杂混合后,体质人类学特征恰好接近汉朝的中原人,很可能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另 外,还有类似的情况,很多朋友会问,朝鲜人与福建人最为接近时怎么回事?朝鲜族和福建汉族的容貌差异很明显啊,朝鲜族的脸很大,常有人用“大饼脸”来描 述。这主要因为:一方面,福建汉族类似古代中原人,面部比较短(低面),这样在比例上,面部就相对北方汉族偏圆阔;另一方面是因为朝鲜族和福建汉族的颅骨 特征接近程度更高,这些特征不太容易在肉眼可见的容貌特征上体现。
绳纹人、弥生人、古坟人(从左至右)专业复原图
由 上分析,在根据人口学家推算,在绳纹文化时期,至少有12万人在日本列岛上生活过。按人口增长速度以几何级数递增的理论,那么在绳纹文化结束,弥生文化到 来之时的公元前8世纪,应有6——13万人生活在日本列岛上。这显然说明日本岛本身的土著在徐福他们到来之前,就已经很好的生活在这块土地上了。
至于日本现在30多处徐福的墓,这应该是后人建立的类似衣冠冢类的纪念性建筑。众所周知,日本到8世纪才从中国文字中得到启发创造了日本文字,是不可能在公元前3世纪用1000年后发明的日本文字为徐福竖碑立传的。
所以可以肯定,日本人不是徐福带到海外的童男/童女的后代。
------------------------------------------------------------------------
日本男人普遍体毛(腿毛)浓密,而中国男人普遍不那么浓密,从这点上判断,二者有可能不是同一个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