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底」是個周期概念,見底之後回升,升了又跌,周而復始。不過,大陸的製造業失速下行,很可能是「大時代」裏的新常態,伴隨而來的是「世界工廠」 美譽的褪色。上周五的《財星》(Fortune)刊出一篇文章,題為「大件事:美國工業生產成本低得和中國差不多」,主旨並不新鮮,卻有兩個數據值得留 意:今年大陸工業生產平均直接成本只比美國低5%;到了2018年則美國反而要比大陸低2%至3%【註3】。
數據出自波士頓諮詢公司(BCG)的一份最新報告。BCG是繼麥肯錫(McKinsey & Company)之後世界排名第二的顧問公司,研究實力強勁。早在2011年,當美國經濟依然泥足深陷於次按危機帶來的「大衰退」之際,BCG就大膽預 言:美國製造業將再次興起;大陸的最強賣點「低成本」則會在5年後基本上消失。今年再看數據,所說果然不差【註4】!
美國的工業生產成本急降,主要原因是生產力提升得很快速,而美國國內能源平均價格則一直急跌:2005年至今,西德州原油價格指數(WTI)基本持 平,天然氣平均價格則跌了75%。這個價格現象後面的原因主要就是美國的採能技術出現突破,業界普遍掌握了最先進的頁岩油氣層水力壓裂法 (hydraulic fracturing,簡稱fracking)。過去10年,一些國家用了這種技術採集油氣,所鑽的井的數目依次是:美國(101117)、加拿大 (16930)……中國(258)……。美國的工業用天然氣價格目前是大陸的三分之一【註5】。
中美之間那百分之五的直接生產成本差異其實微不足道,因為從美國生產商和當地消費市場的角度看,如果減省掉長程運費、時間、罷工風險等間接成本,在 美國消費的東西在美國生產,就反為划算。如此,這部分產品,尤其是高技術、高增值、低污染的那些,過去在中國生產的話,馬上就要回歸美國本土生產;檔次稍 次一點的,生產可能從中國轉移到鄰近的墨西哥,那裏的直接成本現時比中國低5%,人口比越南還多20%,而且十分年輕,年齡中位數是27歲,比中國大陸低 10歲。
那麼,餘下的美國市場所需的低技術、低增值、 高污染產品,是不是就都留在大陸生產呢?也不一定,因為大陸的生產成本不僅直追美國,還迅速拋離其他已經開始工業化的國家如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菲 律賓等國;這些國家的工業生產成本平均比中國大陸低10%至15%,已經對大陸造成壓力。
由此可見,10年之後的「新興」低成本「世界工廠」,除了美國,還有好幾個,當中技術最高的當然是美國;技術中等的有墨西哥、泰國(泰國已經是日本 汽車供應除美、中的海外市場的最大生產基地);處於技術低端的則有越南、印度、印尼、孟加拉等好幾個,古巴恐怕到時也會是一個競爭者。這些國家已經開始蠶 食、瓜分中國大陸的工業生產訂單。如此,試問下行了相當時日的大陸各種工業生產指數,又怎麼能忽然很快有轉機呢?
【註1】該份AFR本月26日的關於HSBC PMI的報道見http://www.afr.com/markets/market-data/hsbc-dumps-china-pmi-as- beijing-tightens-information-flows-20150626-ghwa1o。
【註2】大陸5月生產者價格指數PPI數字見http://news.cnyes.com/Content/20150609/20150609103520076596510.shtml。
【註3】《財星》文章見https://fortune.com/2015/06/26/fracking-manufacturing- costs/;所引述的波士頓諮詢公司(BCG)最新成本數據在 https://www.bcgperspectives.com/content/interactive /lean_manufacturing_globalization_bcg_global_manufacturing_cost_competitiveness_index /。
【註4】波士頓諮詢公司(BCG)2011年那份報告全文在https://www.bcg.com/documents/file84471.pdf。
【註5】見2015年哈佛商學院Michael Porter與BCG合作的研究America’s Unconventional Energy Opportunity,全文在http://www.hbs.edu/competitiveness/Documents/america- unconventional-energy-opportunity.pdf;各國鑽井數目在p.18。
【註6】黃之鋒文章全文在http://hkdash.com/post/12833;筆者提及的關鍵部分在這裏:https://www.facebook.com/joshuawongchifung/posts/85949310080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