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知友提到一个观点,“俄国对中国输出了一个完整的工业体系”,我表示很好奇,于是专门去百科了一下。
资料上是这么说的——
1950年代苏联一共向中国援助了150个工业项目(计划156个项目,实际有6个未执行),其中:
东北项目54个,投资87亿元,占总项目投资196亿元的44%,接近一半;
华中和华北项目51个,投资64亿元,占总资金的33%;
西部地区项目45个,投资39亿元,占总资金的20%。
这些项目全部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部地区,而今日中国的工业中心华东和华南地区没有得到一个投资项目。
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所谓的独立工业体系,竟然和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区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么这150个项目又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
这里面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煤矿、电厂、钢铁厂、机械厂和国防工厂。
那么,他们和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有什么关系吗?
1,钢铁行业。
150个项目中,最主要的钢铁厂是鞍钢和武钢。
你一定不知道,引进自苏联技术的鞍钢,1994年的时候几乎已经破产了。
当时的鞍钢,技术装备老、产品质量差,连续多年亏损,累计欠银行100多亿元债务,养着50万员工,不但工资发不出去,还要向员工集资买煤才能避免停产。这就是当时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遍状态。一旦市场开放,引进自苏联的技术毫无竞争力可言,很快就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如今的鞍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引进自德国西门子,和苏联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武钢,早在1974年就已经完全抛弃了苏联的技术,改而引进日本新日铁的一米七轧机来生产。
另外,请记住,今天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一个是上海宝钢集团,技术同样是引进自日本的新日铁,一个是民营的沙钢集团,引进的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设备,并且和韩国的浦项钢铁有紧密的技术合作。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钢铁行业,在技术继承上,和苏联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2,煤矿电力行业。
150个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是煤矿和发电厂。
但是今天的煤炭和电力行业,和苏联又有多少关系呢?
现今中国最大的煤炭集团神华煤炭,是由中国最大的电力公司华能集团分离独立出来的,而“华能-神华”系统成立在1980年代,技术设备主要引进自日本。(参考自《追寻中国的煤炭梦——肖寒口述实录》,肖寒是原中国煤炭部长)
而其他的四大电力集团所用的设备,同样绝大部分都是后来引进自西方的技术,有心人自可查找,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3,电力设备行业。
150个项目中,有三个哈尔滨的机械项目,形成了后来的哈尔滨电气集团,这是中国排名第三的电站设备企业。这家企业最自豪的“三峡水电站设备技术”引进自法国阿尔斯通,另一个主打产品火电汽轮机技术引进自美国GE公司,而原来的苏联技术一早就被抛弃了。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电站设备公司上海电气,技术主要引进自美国西屋电气(后来被德国西门子收购)。可以说,在电气机械行业,中国的工业技术同样和苏联没有什么关系了。
4,机床行业。
引进自苏联的沈阳机床厂,至今仍然是中国最好的机床设备公司。
但是你是否知道,沈阳机床在1990年代和鞍钢一样,曾经陷入过快要破产的困境。今日的沈阳机床,和1950年代的沈阳机床,除了名字一样,几乎已经没有 什么联系了。它的重生,是通过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对德国希斯机床公司的收购,并且引进加拿大奎克谬、日本人池田友三等的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5,汽车行业。
150个项目中,有一个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头。
很可惜,引进自苏联技术的解放卡车,虽然曾经在国内风行了三十多年,但那完全是因为闭关锁国,垄断而已。一旦国门打开,马上就灰飞烟灭了。1985年的时 候,号称曾经月销量高达7000辆的老解放,已经下跌至200辆,而一汽集团呢,库存积压2万辆,欠债3亿元。恐龙一具。
今日的解放卡车,发动机技术引进自德国道依茨,驾驶室技术引进自三菱,变速箱技术引进自日本日野、美国伊顿公司,同样和苏联技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轿车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德国大众的。
其他的中国汽车公司呢?东风卡车用的美国康明斯技术,重汽用的奥地利斯太尔技术,轿车也全是美日德技术拷贝过来,苏联的影子在那里?
6,电子工业。
150个项目中,最知名的公司大概是长虹了。
长虹1958年成立,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雷达生产基地。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长虹,虽然仍然保留了部分军工业务,主体早已转变为一个家电公司——它的电视技术是引进自日本松下的。显然,没有从西方引入的电视技术,今天的长虹只不过是西部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军工厂而已。
事实上,中国的家电工业全部来自西方技术,与苏联没有一丁点关系。
不单止家电,如今中国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手机、汽车、高铁、核电、风电、太阳能,几乎所有的民用技术都来自西方和日本。
而曾经的,来自苏联的技术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或者破产,或者转型,早已湮没在尘埃中。这就像是美洲文明,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 史,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人种的更替,早已完全是两回事,你说今天的美洲人,和历史上的美洲人,除了名字是一样的以外,又有多少继承关系呢?
真正可以说,继承自苏联的技术,大概只有军工技术体系了。
但这个,仍然是有水份的,我们都知道,
中国火箭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钱伟长都留学自美国,
原子弹技术的奠基人钱三强留学自法国,邓稼先留学自美国,
正宗引入自苏联的技术,主要就是常规军工业。
而且很明显,中国的飞机技术在1990年代,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几十年,如果不是近十年来,引进自西方技术的民用基础工业体系大发展(计算机辅 助设计、复合材料技术、航空电子技术都是来自西方),军费的连年高投入增长(军费投入能够高增长,还不是因为来自西方技术的出口加工业的税收功劳),所谓 的四代机只怕是影子都没有。
好了,现在你已经明白我的观点:中国的民用工业体系,完全是在1980年代之后推倒重来的,和苏联的关系并不大。
这里反驳几个观点。
1,吃饱了后面的九个包子,竟然忘了苏联给出的第一个包子,简直是忘恩负义。
对不起,我并不认为苏联给出的第一个包子是健康的包子。
为什么苏联的民用工业体系彻底被历史淘汰了?是中国主观学习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了,因为伴随着苏联技术传授过来的一整套工业发展思想根本就是错误的,导致了这套工业体系根本不可能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起来。
结果就是,1980年的中国,发展了三十年的中国,连温饱问题尚且无法解决,千苍白孔,人均GDP排名整个地球的最落后者之列,和一个战乱结束后的非洲国家为伍。我不知道这样的工业体系有什么好骄傲的,也就是两弹一星吹吹牛死鸭子嘴硬罢了。
请记住,苏联给你的是一个毒包子,1980年的中国,是一个吃完腹泻吐掉重新开始讨饭吃的病人。这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包子。
2,没有苏联的工业底子,中国没有可能快速吸收西方的技术。
这是显然的常识错误。
广东在1980年的时候有什么?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基础,比今天的柬埔寨、缅甸还要差,所有的电厂、公路都是在近乎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一张完全的白纸。正是因为这是白纸,不会冲击传统的工业体系,中央才会允许在这里做个试验田。
那么,西方产业转移看中了广东什么呢?无非是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对于有没有受过工业训练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是的话,广东当时的竞争力根本无法和四小龙、东南亚任何一个地区相比。
这些廉价劳动力有接受过苏联体系的技术培训吗?不好意思,他们几乎全部是来自四川湖南的农民,那些国企里的产业工人根本不担心会下岗,捧着铁饭碗,谁乐意跑去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呢?
好了,你或者会反驳,广东的主要是轻工业,而苏联输出的主要是重工业。
那么请问,和中国几乎同时建国的韩国,没有得到苏联的工业技术输出,同样是在一穷二白上开始发展,全是农民呢,三星的半导体、现代的汽车造船、SKLG的石化炼油、浦项的钢铁、还有工程机械轮胎造纸,一整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难道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没有苏联的恩赐,在吸收西方技术上竟然能力比韩国都不如吗?
或许你又说了,韩国的重工业不够完整,连个飞机都造不好,跟中国没法比。
那你就是强人所难了,韩国一个5000万人口的小国,跟辽宁差不多而已。在这个世界上,论重工业规模,韩国也就仅次于美日德法英中这几个大国了吧,比中国哪个省份不完整?
至于军工业,这玩意完全就是靠内需市场规模支撑的好吗?如果韩国有13亿人口支撑的军费投入,你敢说它发展不起来?
3,你拿50年代的技术去跟90年代的技术比,没有可比性。基础工业的发展是如何如何艰难,苏联为我们培养了多少多少的技术人才,这我也真是醉了。
我们这里就拿一汽解放和现代的发展做个对比吧,看看这两个美苏送来的种子,在同时浇水之后,到底是怎样结出了不同的果实的。
1950年,一汽列入“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工业项目。当时苏联给予中国12亿卢布的贷款(利息1%、有附加条件)。
从1953年-1956年,苏方为一汽的建设提供了全套设计图纸,先后派遣180多名专家,来一汽提供指导。同时,一汽派出8批共518名赴苏实习生前往莫斯科学习。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解放CA10的技术引进自苏联吉斯150,这是苏联在40年代投产的产品,技术不算先进,动力较弱,但结构简单,结实耐用,算是比较适合国情。
1957年,一机部汽车局从苏联方面获得了吉斯157型2.5吨军用越野车的设计图纸,并向一汽下达了越野汽车试制和生产任务。1958年,一汽装配出了第一辆CA30样车。
这就是苏联提供给中国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之后,在1960年和1963年进行过两次车型改进。
1960年的解放改款车型CA10B,主要是改进了一些产品缺陷,比如水箱散热、转向沉重、前钢板弹簧易折断、变速器渗油等。
1963年的换代产品CA140型5吨载货车直接转给了二汽,算是苏联为中国汽车工业投下的第二颗种子。
——好了,问题来了。
此后的十几年,一直到1982年的CA10C型换代车出现,解放这颗幼苗就一直处于冬眠状态,在1983年推出了最后一代改进型CA15型载货车之后,苏联的技术传承彻底夭折了。
1984年之后,一汽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生产新一代的解放卡车和大众轿车。
现在我们再来看现代。
现代汽车的诞生在1967年,比解放整整晚了十年。它引进福特技术生产“哥蒂拉”牌小汽车,并在1970年建成年产2.6万辆生产能力的蔚山厂。
接下来的五年,是现代的消化吸收期。1974年现代投资1亿美元建设年产5.6万辆的新厂,1975年,该厂建成,小汽车国产化率达到100%。
1976年,现代自己设计生产的福尼牌小轿车下线,并在1980年开始设计生产小马牌汽车。
1983年小马牌汽车开始销往加拿大,1985年卖出了7.9万辆。1986年,小马汽车投入美国市场,当年即售出16万辆,开始在国际上初露头角。
1991年,现代发布了其首个内部独立设计的动力总成Alpha型发动机。发展至今,现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级别车型,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完善,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系统就不用说了,甚至连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完全不用依赖日本人。
现在我们来分析几个问题。
1,苏联提供的汽车技术,在1956年-1984年的28年间,解放卡车只更新了三代车型。生长的速度可以说缓慢的让人着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苏联培养的人才怎么就这么不中用?
因为和苏联的工业技术支援同步配套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只有上级领导有需要了,下令开发,技术才能得到改进。而领导是不懂市场的,根本看不到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于是苏联技术在第一代缺陷改进,适应了本土市场之后,就失去了进一步改进的动力。
能用就好了嘛,为什么要改进呢?
进入文革之后,政治动荡,领导忙于政治斗争,技术的开发更新就完全停滞了。
这个政治运动和经济模式,正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最重要的配套,是某知友提到的除了现实产品外,苏联附加的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你不接受这套配套体系, 苏联也压根不会将技术传给你。请记住,1970年代的政治运动,是苏联大清洗的中国式翻版而已,如果不是这套工业体系的传承,政治运动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个知识产权的培养下,苏联的技术也好,人才也好,根本没有自我生长的可能性。这才会出现“50年代的技术和90年代的技术PK”的结果。
2,现代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开发有多艰难?
现代1967年开始引进福特技术,1970年工厂建成,1976年发布自己设计的二代车型。当然,这个二代车型的开发主要是非核心的边缘技术。真正掌握全套动力总成技术,直到1991年才完成。这个时间花了24年。
但在这24年之间,现代几乎每年都推出新的改进车型,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从核心到非核心,所有的零配件体系,完全吃透,突破了这个瓶颈之后,就完全打开了新的天地。
现代的技术在引入之后,虽然没有核心技术配套,但是在美国技术相配套的“自由市场体系”的竞争压力下,充满生机活力,每年都有看得见的进步,并一步步跟上了世界技术的最新水平。这才是某些人口中,能够填报肚子的健康的包子。
美国的技术虽然没有核心配套,但他带给你的是未来,苏联的技术虽然有核心配套,但却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得到了图纸,得到了人才的培养,但失去的却是30年的时间。请问: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或许你又说了:你根本就是无视国际环境现实,那时候的西方技术封锁,中国根本没有办法。
那么请问: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土共可能在中国出现吗?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土共可能控制东北,横扫六合吗?没有苏联和土共的紧密关系,西方可能封锁中国吗?
这就像是一个穷孩子,不幸被黑社会大哥拐进了社团,他教你贩毒技术,赐予你活命的包子,这值得你感激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很遗憾。
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不单止家电,如今中国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手机、汽车、高铁、核电、风电、太阳能,几乎所有的民用技术都来自西方。”-所以那些拼命咒骂西方和日本的五毛虫们真是脑子进水了,可以说是一群典型的忘恩负义之徒。
资料上是这么说的——
1950年代苏联一共向中国援助了150个工业项目(计划156个项目,实际有6个未执行),其中:
东北项目54个,投资87亿元,占总项目投资196亿元的44%,接近一半;
华中和华北项目51个,投资64亿元,占总资金的33%;
西部地区项目45个,投资39亿元,占总资金的20%。
这些项目全部集中在东北、华北、华中和西部地区,而今日中国的工业中心华东和华南地区没有得到一个投资项目。
这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所谓的独立工业体系,竟然和中国最发达的经济地区没有一毛钱关系。
那么这150个项目又具体是些什么东西呢?
这里面的项目,绝大部分是煤矿、电厂、钢铁厂、机械厂和国防工厂。
那么,他们和今天的中国工业体系有什么关系吗?
1,钢铁行业。
150个项目中,最主要的钢铁厂是鞍钢和武钢。
你一定不知道,引进自苏联技术的鞍钢,1994年的时候几乎已经破产了。
当时的鞍钢,技术装备老、产品质量差,连续多年亏损,累计欠银行100多亿元债务,养着50万员工,不但工资发不出去,还要向员工集资买煤才能避免停产。这就是当时整个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普遍状态。一旦市场开放,引进自苏联的技术毫无竞争力可言,很快就被冲击的七零八落。
如今的鞍钢,事实上几乎所有的设备都是引进自德国西门子,和苏联已经没有什么关系了。而武钢,早在1974年就已经完全抛弃了苏联的技术,改而引进日本新日铁的一米七轧机来生产。
另外,请记住,今天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钢铁企业,一个是上海宝钢集团,技术同样是引进自日本的新日铁,一个是民营的沙钢集团,引进的是德国蒂森克虏伯的设备,并且和韩国的浦项钢铁有紧密的技术合作。
可以说,今天的中国钢铁行业,在技术继承上,和苏联基本没有什么关系。
2,煤矿电力行业。
150个项目中,相当一部分是煤矿和发电厂。
但是今天的煤炭和电力行业,和苏联又有多少关系呢?
现今中国最大的煤炭集团神华煤炭,是由中国最大的电力公司华能集团分离独立出来的,而“华能-神华”系统成立在1980年代,技术设备主要引进自日本。(参考自《追寻中国的煤炭梦——肖寒口述实录》,肖寒是原中国煤炭部长)
而其他的四大电力集团所用的设备,同样绝大部分都是后来引进自西方的技术,有心人自可查找,我就不一一列出来了。
3,电力设备行业。
150个项目中,有三个哈尔滨的机械项目,形成了后来的哈尔滨电气集团,这是中国排名第三的电站设备企业。这家企业最自豪的“三峡水电站设备技术”引进自法国阿尔斯通,另一个主打产品火电汽轮机技术引进自美国GE公司,而原来的苏联技术一早就被抛弃了。
不得不提的是,中国最具有竞争力的电站设备公司上海电气,技术主要引进自美国西屋电气(后来被德国西门子收购)。可以说,在电气机械行业,中国的工业技术同样和苏联没有什么关系了。
4,机床行业。
引进自苏联的沈阳机床厂,至今仍然是中国最好的机床设备公司。
但是你是否知道,沈阳机床在1990年代和鞍钢一样,曾经陷入过快要破产的困境。今日的沈阳机床,和1950年代的沈阳机床,除了名字一样,几乎已经没有 什么联系了。它的重生,是通过利用世界银行的贷款,对德国希斯机床公司的收购,并且引进加拿大奎克谬、日本人池田友三等的技术而发展起来的。
5,汽车行业。
150个项目中,有一个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这是中国汽车工业的源头。
很可惜,引进自苏联技术的解放卡车,虽然曾经在国内风行了三十多年,但那完全是因为闭关锁国,垄断而已。一旦国门打开,马上就灰飞烟灭了。1985年的时 候,号称曾经月销量高达7000辆的老解放,已经下跌至200辆,而一汽集团呢,库存积压2万辆,欠债3亿元。恐龙一具。
今日的解放卡车,发动机技术引进自德国道依茨,驾驶室技术引进自三菱,变速箱技术引进自日本日野、美国伊顿公司,同样和苏联技术一毛钱关系也没有。轿车就更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是德国大众的。
其他的中国汽车公司呢?东风卡车用的美国康明斯技术,重汽用的奥地利斯太尔技术,轿车也全是美日德技术拷贝过来,苏联的影子在那里?
6,电子工业。
150个项目中,最知名的公司大概是长虹了。
长虹1958年成立,是当时国内唯一的机载雷达生产基地。但今天我们所熟悉的长虹,虽然仍然保留了部分军工业务,主体早已转变为一个家电公司——它的电视技术是引进自日本松下的。显然,没有从西方引入的电视技术,今天的长虹只不过是西部一家默默无闻的小军工厂而已。
事实上,中国的家电工业全部来自西方技术,与苏联没有一丁点关系。
不单止家电,如今中国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手机、汽车、高铁、核电、风电、太阳能,几乎所有的民用技术都来自西方和日本。
而曾经的,来自苏联的技术产品,由于缺乏市场竞争力,在改革开放之后,或者破产,或者转型,早已湮没在尘埃中。这就像是美洲文明,虽然曾经有过辉煌的历 史,但随着西方文化的扩张,人种的更替,早已完全是两回事,你说今天的美洲人,和历史上的美洲人,除了名字是一样的以外,又有多少继承关系呢?
真正可以说,继承自苏联的技术,大概只有军工技术体系了。
但这个,仍然是有水份的,我们都知道,
中国火箭技术的奠基人,钱学森和钱伟长都留学自美国,
原子弹技术的奠基人钱三强留学自法国,邓稼先留学自美国,
正宗引入自苏联的技术,主要就是常规军工业。
而且很明显,中国的飞机技术在1990年代,已经严重落后于世界的发展水平几十年,如果不是近十年来,引进自西方技术的民用基础工业体系大发展(计算机辅 助设计、复合材料技术、航空电子技术都是来自西方),军费的连年高投入增长(军费投入能够高增长,还不是因为来自西方技术的出口加工业的税收功劳),所谓 的四代机只怕是影子都没有。
好了,现在你已经明白我的观点:中国的民用工业体系,完全是在1980年代之后推倒重来的,和苏联的关系并不大。
这里反驳几个观点。
1,吃饱了后面的九个包子,竟然忘了苏联给出的第一个包子,简直是忘恩负义。
对不起,我并不认为苏联给出的第一个包子是健康的包子。
为什么苏联的民用工业体系彻底被历史淘汰了?是中国主观学习不够努力吗?当然不是了,因为伴随着苏联技术传授过来的一整套工业发展思想根本就是错误的,导致了这套工业体系根本不可能独立自主的健康成长起来。
结果就是,1980年的中国,发展了三十年的中国,连温饱问题尚且无法解决,千苍白孔,人均GDP排名整个地球的最落后者之列,和一个战乱结束后的非洲国家为伍。我不知道这样的工业体系有什么好骄傲的,也就是两弹一星吹吹牛死鸭子嘴硬罢了。
请记住,苏联给你的是一个毒包子,1980年的中国,是一个吃完腹泻吐掉重新开始讨饭吃的病人。这并不是一个幸福的包子。
2,没有苏联的工业底子,中国没有可能快速吸收西方的技术。
这是显然的常识错误。
广东在1980年的时候有什么?根本没有任何像样的工业基础,比今天的柬埔寨、缅甸还要差,所有的电厂、公路都是在近乎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这是一张完全的白纸。正是因为这是白纸,不会冲击传统的工业体系,中央才会允许在这里做个试验田。
那么,西方产业转移看中了广东什么呢?无非是庞大的廉价劳动力,对于有没有受过工业训练并不是必须的,如果是的话,广东当时的竞争力根本无法和四小龙、东南亚任何一个地区相比。
这些廉价劳动力有接受过苏联体系的技术培训吗?不好意思,他们几乎全部是来自四川湖南的农民,那些国企里的产业工人根本不担心会下岗,捧着铁饭碗,谁乐意跑去朝不保夕的民营企业呢?
好了,你或者会反驳,广东的主要是轻工业,而苏联输出的主要是重工业。
那么请问,和中国几乎同时建国的韩国,没有得到苏联的工业技术输出,同样是在一穷二白上开始发展,全是农民呢,三星的半导体、现代的汽车造船、SKLG的石化炼油、浦项的钢铁、还有工程机械轮胎造纸,一整套完整的重工业体系又是怎样发展起来的呢?
难道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没有苏联的恩赐,在吸收西方技术上竟然能力比韩国都不如吗?
或许你又说了,韩国的重工业不够完整,连个飞机都造不好,跟中国没法比。
那你就是强人所难了,韩国一个5000万人口的小国,跟辽宁差不多而已。在这个世界上,论重工业规模,韩国也就仅次于美日德法英中这几个大国了吧,比中国哪个省份不完整?
至于军工业,这玩意完全就是靠内需市场规模支撑的好吗?如果韩国有13亿人口支撑的军费投入,你敢说它发展不起来?
3,你拿50年代的技术去跟90年代的技术比,没有可比性。基础工业的发展是如何如何艰难,苏联为我们培养了多少多少的技术人才,这我也真是醉了。
我们这里就拿一汽解放和现代的发展做个对比吧,看看这两个美苏送来的种子,在同时浇水之后,到底是怎样结出了不同的果实的。
1950年,一汽列入“一五”计划苏联援建的首批重点工业项目。当时苏联给予中国12亿卢布的贷款(利息1%、有附加条件)。
从1953年-1956年,苏方为一汽的建设提供了全套设计图纸,先后派遣180多名专家,来一汽提供指导。同时,一汽派出8批共518名赴苏实习生前往莫斯科学习。
1956年,第一辆解放牌汽车下线。解放CA10的技术引进自苏联吉斯150,这是苏联在40年代投产的产品,技术不算先进,动力较弱,但结构简单,结实耐用,算是比较适合国情。
1957年,一机部汽车局从苏联方面获得了吉斯157型2.5吨军用越野车的设计图纸,并向一汽下达了越野汽车试制和生产任务。1958年,一汽装配出了第一辆CA30样车。
这就是苏联提供给中国的种子。这颗种子在中国生根发芽之后,在1960年和1963年进行过两次车型改进。
1960年的解放改款车型CA10B,主要是改进了一些产品缺陷,比如水箱散热、转向沉重、前钢板弹簧易折断、变速器渗油等。
1963年的换代产品CA140型5吨载货车直接转给了二汽,算是苏联为中国汽车工业投下的第二颗种子。
——好了,问题来了。
此后的十几年,一直到1982年的CA10C型换代车出现,解放这颗幼苗就一直处于冬眠状态,在1983年推出了最后一代改进型CA15型载货车之后,苏联的技术传承彻底夭折了。
1984年之后,一汽开始引入西方技术,生产新一代的解放卡车和大众轿车。
现在我们再来看现代。
现代汽车的诞生在1967年,比解放整整晚了十年。它引进福特技术生产“哥蒂拉”牌小汽车,并在1970年建成年产2.6万辆生产能力的蔚山厂。
接下来的五年,是现代的消化吸收期。1974年现代投资1亿美元建设年产5.6万辆的新厂,1975年,该厂建成,小汽车国产化率达到100%。
1976年,现代自己设计生产的福尼牌小轿车下线,并在1980年开始设计生产小马牌汽车。
1983年小马牌汽车开始销往加拿大,1985年卖出了7.9万辆。1986年,小马汽车投入美国市场,当年即售出16万辆,开始在国际上初露头角。
1991年,现代发布了其首个内部独立设计的动力总成Alpha型发动机。发展至今,现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种级别车型,配套的零部件生产体系完善,发动机、变速器等动力系统就不用说了,甚至连生产线工业机器人都有自己的,完全不用依赖日本人。
现在我们来分析几个问题。
1,苏联提供的汽车技术,在1956年-1984年的28年间,解放卡车只更新了三代车型。生长的速度可以说缓慢的让人着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状况?苏联培养的人才怎么就这么不中用?
因为和苏联的工业技术支援同步配套的,是计划经济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只有上级领导有需要了,下令开发,技术才能得到改进。而领导是不懂市场的,根本看不到市场的需求和技术发展的方向,于是苏联技术在第一代缺陷改进,适应了本土市场之后,就失去了进一步改进的动力。
能用就好了嘛,为什么要改进呢?
进入文革之后,政治动荡,领导忙于政治斗争,技术的开发更新就完全停滞了。
这个政治运动和经济模式,正是对一个国家工业发展最重要的配套,是某知友提到的除了现实产品外,苏联附加的最重要的“知识产权”,你不接受这套配套体系, 苏联也压根不会将技术传给你。请记住,1970年代的政治运动,是苏联大清洗的中国式翻版而已,如果不是这套工业体系的传承,政治运动也没有生存的土壤。
有因必有果,一切都是相互关联的。
在这个知识产权的培养下,苏联的技术也好,人才也好,根本没有自我生长的可能性。这才会出现“50年代的技术和90年代的技术PK”的结果。
2,现代的技术引进到自主开发有多艰难?
现代1967年开始引进福特技术,1970年工厂建成,1976年发布自己设计的二代车型。当然,这个二代车型的开发主要是非核心的边缘技术。真正掌握全套动力总成技术,直到1991年才完成。这个时间花了24年。
但在这24年之间,现代几乎每年都推出新的改进车型,一边学习,一边摸索,从核心到非核心,所有的零配件体系,完全吃透,突破了这个瓶颈之后,就完全打开了新的天地。
现代的技术在引入之后,虽然没有核心技术配套,但是在美国技术相配套的“自由市场体系”的竞争压力下,充满生机活力,每年都有看得见的进步,并一步步跟上了世界技术的最新水平。这才是某些人口中,能够填报肚子的健康的包子。
美国的技术虽然没有核心配套,但他带给你的是未来,苏联的技术虽然有核心配套,但却是注定要失败的。中国得到了图纸,得到了人才的培养,但失去的却是30年的时间。请问:这到底是好事,还是坏事?
或许你又说了:你根本就是无视国际环境现实,那时候的西方技术封锁,中国根本没有办法。
那么请问: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土共可能在中国出现吗?没有苏联的技术援助,土共可能控制东北,横扫六合吗?没有苏联和土共的紧密关系,西方可能封锁中国吗?
这就像是一个穷孩子,不幸被黑社会大哥拐进了社团,他教你贩毒技术,赐予你活命的包子,这值得你感激吗?
如果你的回答是YES,那么很遗憾。
这是斯德哥尔摩综合症。
-------------------
“不单止家电,如今中国引以为傲的“中国制造”,手机、汽车、高铁、核电、风电、太阳能,几乎所有的民用技术都来自西方。”-所以那些拼命咒骂西方和日本的五毛虫们真是脑子进水了,可以说是一群典型的忘恩负义之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