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tal Pageviews

Monday 1 June 2015

袁大头何以成为冤大头?

这是2013年历史畅销书《北洋大时代》里,一个很醒目的章节名称,该书对袁世凯生平事迹首次作了较为客观的描述和积极正面评价,引起广泛关注。
作为中国近代历史上争议最大的人物之一,有人痛骂他是“窃国大盗”,有人指斥他“丧权辱国”,有人认定他“曲线救国”,所谓的“袁大头”,实质上是个“冤大头”!
那么袁世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袁世凯年少得志,年轻时曾进入朝鲜平叛,维护了清王朝在朝鲜的宗主国地位,并自那时起就与日本展开了全面对抗。当上民国总统之后,还挫败过俄国策动外蒙独立的阴谋。
袁世凯在维护民族利益和国家主权方面做出过很多贡献。
后世之所以说袁世凯卖国,主要是因为签署了臭名昭著的“二十一条”。
然而21条实属误传,最终实际签约只有11条,这是为什么呢?
当时的中国从帝制刚迈入共和。但清王朝晚期的腐败、没落,已使国力尽衰。
“二十一条”是日本乘民国国基未立,西方诸国忙于打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提出来的武力要求,本为巩固并进一步窃取在华利益。
袁世凯作为一国元首在“弱国无外交”的环境下据理力争,他曾对时任政治顾问的英国人莫理循说:“绝不同意那些条款,即使日军打到新华门,也不同意。”袁世凯指示下属在谈判中采用“拖”字诀与日本周旋,同时把消息透露给英、美等国,以引起国际干涉。当时中国积弱动荡,面对强横的日本,谈判是很困难的。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袁世凯签署了《中日关于山东问题条约》和《中日关于南满及东蒙古问题条约》,这两个条约实际共十一条,不包含出卖主权的条款,勉强维持了中国主权完整。
而这11条最后一条也没有实际生效过,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然而更加令日本人郁闷的是,袁世凯政府刚签约就以国人强烈反对为由,声明这些条约是被迫签订的,拒绝履行,以后历届北洋政府也始终没有实施生效过。在日方的档案里也可以看出,这是一场失败的交涉,日本外务大臣因此辞职。
就是1914年,一战爆发了,欧洲列强几乎无一例外地卷了进去,日本觉得这是大好时机,向中国政府提出了“二十一条”,虽说袁世凯最后没有全部答应,只答应了其中一部分,那他这个民国大总统的合法性就降得很低了,权威也跌落得很快。
袁世凯在21条事件处理上,可圈可点,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家利益损失,而其自身则因为消息泄露而导致个人声誉严重下挫,成为他个人政治生涯的一个转折点。
21条签约后,袁世凯就签约日定为“国耻日”,并誓言“埋头十年秘密与日本抬头相见”。从那时起,他已经下决心卧薪尝胆一心抗日了。
他首先想到的是把民国的国力搞上去。
然而,那时的新中国如一盘散沙聚拢在一起,政府缺乏足够的威信力,这成为新政府发展国力的最大障碍。
这样就给袁世凯这个民国大总统带来很多困难,他的统治体系出了问题,袁世凯已经无法号令他的文官体系,甚至是他的武官体系,他的控制力在逐渐削弱。对中国这样一个习惯于帝制的国家,的确是管理起来有点苦。总结说,就是他权威不够。
刚做上新国家元首的袁世凯,自然踌躇满志,也是以复兴中华民族为己任。
誓言抗日抵御外辱的他也非常清楚:
没有足够的威权力,国家就难以实施有效的管理,
没有有效的管理,国家国力不会有较快发展。
而民国最大敌人日本还在高速发展中,如此以往,国力差距只会越来越大,民国与日本抗衡更是遥不可及。
认为利用皇帝的权威可以把中国当时的各种问题简单化,一切问题就好解决了。当然,不可否认的是,他自己也有野心。但是,他的主要出发点,还是觉得独裁更有利于实现他的理想,他当时是必然有这么个考虑的。
于是他在众多社会精英及国际宪政专家的劝说下,尝试了称帝路径,希望通过称帝一举解决国家威权力不足的问题。
对于当时中国的体制,美国宪法专家古德诺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由专制一变而为共和,此诚太骤之举动,难望有良好结果。”德诺直接指出,中国必须要实施君主立宪才有未来,否则将有混乱及亡国的危险
尽管后来的历史果然应验了这些话,但是当袁世凯自己称帝后才发现,国人治理确实需要专制,但不能接受皇帝。称帝成为了袁世凯政治生涯中最大败笔
袁世凯的一生与日本斗争最多,从战场到谈判桌,曾经多次当众痛斥日本使者,他的自挽联这样写道:“为日本去一大敌;看中国再造共和。”日本人也视袁世凯为最大威胁,很多日本人对袁世凯充满敬畏之情。
后来,袁世凯被自己部下气死,他誓言的抗日梦也随着他百日皇帝梦而灰飞烟灭,临死前说,“吾死不足惜,吾为天下人心惜”。
人心反复无常都因为不知道珍惜现有的一切,特别在一个全新的大时代里,人们总以为改变就会更好。
只是可惜了历经劫难初建的民国。袁世凯死后,民国果然再无强人,从此陷入混乱,国力日益衰弱,直至日本侵华,几乎亡国。
哎——
袁世凯遗书:恨只恨我,读书时少,历事时多。今万方有事,皆由我起。帝制之误,苦我生灵,劳我将士,群情惶惑,商业凋零,如此结果,咎由自取。误我事小,误国事大,摸我心口,痛兮愧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