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后,毛泽东在各种场合对古代的帝王多有评论。我查阅了有关资料,毛泽东先后对十八个帝王有明确的评论。下面我逐一将被点评的每一个帝王概况、历史上对他们的评价,以及毛泽东对他们评价介绍给大家。
一、帝辛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商谥帝辛,周武王称他为“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帝辛继位以后,重视农耕,百姓生活安定,国力强盛。他持续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腹地的扩张,把商朝控制范围扩大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取得的胜利,把商的国土扩大到东南沿海一带。
但是,帝辛在位的后期,花费巨资修建鹿台,造酒池,宠妲己,悬肉为林,穷奢极欲。他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杀比干,囚箕子;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民民众,失去人心。另外,年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反而累及自身,《左传》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前1046年,周武王在历史性的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帝辛登上鹿台自焚殉国。《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商朝从此灭亡。
“纣王”,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按《说文解字》援引谥法的解释:“残忍捐义曰纣”。用现在的话来说,“纣”就是无恶不作的坏蛋。
历史上的评价:
周武王姬发:“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尚书·周书·牧誓第四》:“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司马迁:“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毛泽东的评价: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二、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大一统的中国、对于中国皇权政制的创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赞美他的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批判他的人者则称他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历史上的评价:
战国军事家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唐太宗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毛泽东的评价:
毛泽东对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秦始皇,有较多的言论,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条: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毛泽东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4、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三、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朝的末年在吴县起兵,在前207年的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楚汉争霸的时候于垓下之战被刘邦打败,最后被围到乌江江边,自刎而死。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以猛勇闻名的军事家,“霸王”一词在历史上是属于项羽专用的。
历史上的评价:
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第七》
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的评价:
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当时叫彭城)。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
四、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47年-前195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御驾亲征一统天下;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实行“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下“求贤诏”为国家广招管理人才;定礼仪以巩固皇权;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提倡以孝治理天下。刘邦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很多的贡献。
历史上的评价:
郦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司马迁:“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班固:“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续资治通鉴长编》
毛泽东的评价:
1、“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1964年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自古以来,能干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自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2、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五、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是汉朝第7位皇帝,在位长达54年,是清朝康熙帝之前在位时间最长的中国皇帝。汉武帝在实际掌握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他开拓了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简言之,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显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盛世也被后人视作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历史上的评价:
班固:“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武帝纪》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全三国文•卷十七》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资治通鉴》
毛泽东的评价: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六、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汉朝的第11位皇帝,在位16年。元帝在位时期是西汉由转向强盛衰落的起点,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元帝本人也过于放纵外戚、宦官,埋下了西汉的灭亡的根由。
历史上的评价:
班固:“元帝多材艺,善史书。....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
毛泽东的评价: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
七、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魏国的奠基者。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去世后,汉谥武王。他的长子曹丕创立魏国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
历史上的评价:
诸葛亮:“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资治通鉴》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吴书七》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太平御览·卷九十三》
毛泽东的评价: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八、南朝宋明帝刘彧
宋明帝刘彧(439年-472年),南北朝时宋的第七位皇帝。刘彧弑杀了侄子刘子业而上位,他在位的六年半,刘宋因为惨烈的内斗,以及和北魏争夺淮北地区,国力大幅衰落,百姓苦不堪言。所谓“天下骚然,民不堪命”。
历史上的评价:
司马光:“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骄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领以没于牖下,幸矣,其何后之有?”《稽古录‧卷十四》
毛泽东的评价:
登基“可谓奇矣”。
九、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南朝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者。梁武帝初期国家兴旺强盛,是一个有为的明君。后期痴迷于佛教,多次舍身出家。企图以佛治民,纵容邪恶,导致侯景之乱,毁掉了江南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的评价:
唐朱敬则:“梁高祖聪明文思,宽厚通博,生而神异,动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贤受命,竭怀辅正,尽力康衢。细隙未开,纤尘不动,而雄图英算,孤识独见。”《梁武帝论》
王夫之:“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读通鉴论》
康熙帝:“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毛泽东的评价:
1、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不亦宜乎。
2、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十、南朝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南北朝时陈朝末帝,在位7年。陈叔宝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据《南史·陈本纪》记载“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又大建宫室,滥施刑罚,宠爱后妃张丽华,朝政腐败。陈为隋所灭16年后,叔宝病亡洛阳。
历史上的评价:
杨坚:“此败岂不由酒?将作诗功夫,何如思安时事?当贺若弼度京口,彼人密启告急,叔宝为饮酒,遂不省之。高蠙至日,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此亦是可笑,盖天亡也。”《南史陈书卷十陈本纪下第十》
毛泽东的评价:
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
十一、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4年。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他开创的科举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在中国使用了1300年。他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础。他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使得隋朝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
历史上的评价:
《隋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
朱敬则:“天子登云台而访道,实垂拱而无为;公卿指日观以推诚,愿升中而每竭。可谓尽美矣,未尽善也。然天性既猜,素无学术,意不及远,政惟目前。是以牝鸡司晨,谗人罔极。”《隋高祖论》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奔驰。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实录》
毛泽东的评价:其做法“蕴藏大乱”
十二、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李世民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建立唐朝的的过程中立下了战功。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而登基。李世民为帝之后,善于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以武开疆拓土。开始了辉煌的贞观之治。他以文治昭昭、武功赫赫而永载史册,成为一代圣君。
历史上的评价: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
杜甫诗《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实录》
毛泽东的评价:
评价其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十三、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852年-912年),废唐哀帝李柷自立,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朱温在位期间,重视农耕,但是连年征战,民生多艰。晚年荒淫无耻,乱伦无度,强奸儿媳,被他的三儿子朱友圭杀死。
历史上的评价:
欧阳修:“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夫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新五代史》
毛泽东的评价:
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十四、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音xù,885-926),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晋王李克用长子,小名“亚子”。李存勖称帝之前,和后梁血战十多年,历经大小百余战,勇猛异常,五代时期的皇帝以他的武功最厉害。但打了天下,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朝政荒唐。三年后因兵变被杀,失败之快,史上罕见。
历史上的评价:
朱温:“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
欧阳修:“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新五代史》
毛泽东的评价:
1、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2、生子当如李亚子。
十五、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末帝。李煜不精于政治,是一个治国的昏君。但其艺术才华非凡: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在位十五年,南唐亡于宋三年后去世。
历史上的评价:
郭磨:“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南唐杂咏》诗
柏杨:“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词学的造诣,空前绝后,用在填词上的精力,远超过用在治国上。”《浊世人间》
毛泽东的评价:
1、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2、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
十六、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939年-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是太祖赵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为,爱读书,喜好诗赋,重视文化事业,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但在军事方面屡有败绩,不善武功。
历史上的评价:
《宋史》:“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宋史卷五太宗二》
明郭青螺: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还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八》
毛泽东的评价:
1、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2、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3、赵匡义小人之言。
十七、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人,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圣武皇帝。
历史上的评价:
朱元璋:“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指元顺帝)。”“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指元太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明太祖实录》
宋濂:“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元史太祖本纪》
孙中山:“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毛泽东的评价:
“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毛泽东只是为了强调“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并非不识字,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在《玄风庆会录》一书中提到成吉思汗是可以亲自阅览文件的。)
十八、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大明开国皇帝。在位31年。是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朝代的皇帝中第二个出身平民的皇帝,幼时贫穷。在位期间,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减免税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强化中央皇权。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持正面评价者,认为他大力打击贪污,发展经济成效显著;而且太祖是一个少见的勤政皇帝。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大加杀戮功臣、以特务锦衣卫控制政治、文字狱及廷杖等。
历史上的评价: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实录》
康熙帝:“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张廷玉:“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毛泽东的评价:
1、对治国能力的评价:“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刘邦,也不认识几个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识字,是个放牛的。”(注: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三人身为帝王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能批阅奏折和签署命令的程度。)
2、对军事能力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一、帝辛
帝辛,商朝末代君主,商谥帝辛,周武王称他为“纣王”,夏商周断代工程认为他在前1075年-前1046年在位。
帝辛继位以后,重视农耕,百姓生活安定,国力强盛。他持续对东夷用兵,打退了东夷向中原腹地的扩张,把商朝控制范围扩大到江淮一带。特别是讨伐徐夷取得的胜利,把商的国土扩大到东南沿海一带。
但是,帝辛在位的后期,花费巨资修建鹿台,造酒池,宠妲己,悬肉为林,穷奢极欲。他变得刚愎自用,听不进不同意见。杀比干,囚箕子;使用炮烙等酷刑镇压民民众,失去人心。另外,年年征战,国力消耗巨大,反而累及自身,《左传》称:“纣克东夷而陨其身”。
前1046年,周武王在历史性的牧野之战中击败商军,帝辛登上鹿台自焚殉国。《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记载“甲子日,纣兵败。纣走入(朝歌),登鹿台,衣其宝玉衣,赴火而死。”商朝从此灭亡。
“纣王”,是周人侮辱、蔑视性的称呼。按《说文解字》援引谥法的解释:“残忍捐义曰纣”。用现在的话来说,“纣”就是无恶不作的坏蛋。
历史上的评价:
周武王姬发:“今殷王纣乃用其妇人之言,自绝于天,毁坏其三正,离逷其王父母弟,乃断弃其先祖之乐,乃为淫声,用变乱正声,怡说妇人。”《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
《尚书·周书·牧誓第四》:“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为天下逋逃主,萃渊薮。”
司马迁:“帝纣资辨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好酒淫乐,嬖於妇人。”《史记·卷三·殷本纪第三》。
毛泽东的评价:
“其实纣王是个很有本事、能文能武的人。他经营东南,把东夷和中原的统一巩固起来,在历史上是有功的。纣王伐徐州之夷,打了胜仗,但损失很大,俘虏太多,消化不了,周武王乘虚进攻,大批俘虏倒戈,结果商朝亡了国。”“商纣王是很有本领的人,周武王把他说得很坏。他的俘虏政策做得不大好,所以以后失败了。”
二、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前259年-前210年),是战国末期秦国君主。他十三岁即位,三十九岁时统一六国建立秦朝,五十岁出巡时驾崩,在位三十七年。
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雄才大略的人物。他一生并天下、称皇帝、废分封、置郡县、征百越、逐匈奴、修长城、通沟渠、销兵器、迁富豪、车同轨、书同文、钱同币、币同形、度同尺、权同衡、行同伦、一法度、以法治国、焚书坑儒。对于大一统的中国、对于中国皇权政制的创建起到了关键作用,对后世的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赞美他的人认为他是千古一帝,批判他的人者则称他为专制独裁的一代暴君。
历史上的评价:
战国军事家尉缭:“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史记·秦始皇本纪》
司马迁:“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并兼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史记·秦始皇本纪》
唐太宗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始皇暴虐,至子而亡。汉武骄奢,国祚几绝。
明代大思想家李贽在《藏书》中评价秦始皇:始皇帝,自是千古一帝也。
毛泽东的评价:
毛泽东对第一个把中国统一起来的秦始皇,有较多的言论,归纳起来有下面几条:
1、秦始皇是个厚今薄古的专家。
2、一次,毛泽东对章士钊讲,你们讲共产党等于秦始皇,不对,超过一百倍。
3、孔孟是唯心主义,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孔子代表奴隶主、贵族。荀子代表地主阶级。又说,在中国历史上,真正做了点事的是秦始皇,孔子只说空话。
4、我们应该讲句公道话。秦始皇比孔子伟大的多,可是被人骂了几千年。
5、劝君少骂秦始皇,焚坑事业要商量。祖龙魂死秦犹在,孔学名高实秕糠。百代都行秦政法,《十批》不是好文章。熟读唐人《封建论》,莫从子厚返文王。历代政治家有成就的,在封建社会前期的,都是法家。这些人主张法治,犯了法就杀头,主张厚今薄古。儒家满口仁义道德,一肚子男盗女娼,都是主张厚古薄今的。
6、秦始皇是中国封建社会的第一个有名的皇帝,我也是秦始皇,林彪骂我是秦始皇,中国历来分两派,一派讲秦始皇好,一派讲秦始皇坏。我赞成秦始皇,不赞成孔夫子。
三、西楚霸王项羽
项羽(前232年-前202年),秦朝的末年在吴县起兵,在前207年的钜鹿之战中统率楚军大破秦军,秦亡后封自己为“西楚霸王”。楚汉争霸的时候于垓下之战被刘邦打败,最后被围到乌江江边,自刎而死。项羽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以猛勇闻名的军事家,“霸王”一词在历史上是属于项羽专用的。
历史上的评价:
司马迁:“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史记项羽本纪第七》
郦食其:“项王有倍约之名,杀义帝之负;於人之功无所记,於人之罪无所忘;战胜而不得其赏,拔城而不得其封;非项氏莫得用事;为人刻印,刓而不能授;攻城得赂,积而不能赏:天下畔之,贤才怨之,而莫为之用。故天下之士归於汉王,可坐而策也。”《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刘邦:“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史记高祖本纪第八》。
韩信:“请言项王之为人也。项王喑恶叱咤,千人皆废;然不能任属贤将,此特匹夫之勇耳。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史记淮阴侯列传第三十二》。
李清照:“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毛泽东的评价:
1、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2、在1964年的一次谈话中,毛泽东进一步指出项羽战败的三个错误:鸿门宴不听范增的话,放走刘邦;机械遵守鸿沟协定;以及建都徐州(当时叫彭城)。那么,项羽为什么不能纳谏和用人呢?这便和他主观上的弱点有关。
四、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前247年-前195年),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帝王,汉朝的开国皇帝。在位期间,御驾亲征一统天下;以“休养生息”为国策,实行“轻徭薄赋”,大力发展经济;下“求贤诏”为国家广招管理人才;定礼仪以巩固皇权;祭祀孔子并重用儒士,提倡以孝治理天下。刘邦是汉民族和汉文化的伟大开拓者之一,对汉族的发展,以及中国的统一和强大有很多的贡献。
历史上的评价:
郦食其:“收天下之兵,立诸侯之后。降城即以侯其将,得赂即以分其士,与下同其利,豪英贤才皆乐为之用。”《史记郦生陆贾列传第三十七》
司马迁:“太史公曰:夏之政忠。忠之敝,小人以野,故殷人承之以敬。敬之敝,小人以鬼,故周人承之以文。文之敝,小人以僿,故救僿莫若以忠。三王之道若循环,终而复始。周秦之间,可谓文敝矣。秦政不改,反酷刑法,岂不缪乎?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史记卷八高祖本纪》。
班固:“初,高祖不修文学,而性明达,好谋,能听,自监门戍卒,见之如旧。初顺民心作三章之约。天下既定,命萧何次律令,韩信申军法,张苍定章程,叔孙通制礼仪,陆贾造《新语》。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之宗庙。虽日不暇给,规摹弘远矣。”《汉书·.卷一下·高帝纪第一下》。
苏轼:“予观汉高祖及光武,及唐太宗,及我太祖皇帝,能一天下者四君,皆以不嗜杀人者致之,其余杀人愈多,而天下愈乱。”《续资治通鉴长编》
毛泽东的评价:
1、“老粗出人物”、“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他得天下一因决策对头,二因用人得当”。1964年毛泽东更进一步指出:“自古以来,能干皇帝大多是老粗出身。汉朝的刘邦是封建皇帝里边最厉害的一个——刘敬劝他不要建都洛阳,要建都长安,他立刻就去长安;鸿沟划界,项羽引兵东退,他也想到长安休息,张良说,什么条约不条约、要进攻,他立刻听了张良的话,向东进;韩信要求自封假齐王,刘邦说不行,张良踢了他一脚,他立刻改口说:‘要封就封真齐王,何必要假的。’”
2、项王非政治家,汉王则为一位高明的政治家。
五、汉武帝刘彻
汉武帝刘彻(前157年-前87年),是汉朝第7位皇帝,在位长达54年,是清朝康熙帝之前在位时间最长的中国皇帝。汉武帝在实际掌握权力后进行了多项大刀阔斧的改革,深远地影响着后世的中国。他开拓了汉朝最大版图,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晚年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巫蛊之祸,征和四年刘彻下罪己诏。简言之,汉武帝雄才大略,文治武功显赫,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皇帝之一,汉武盛世也被后人视作中国历史上的三大盛世之一。
历史上的评价:
班固:“汉承百王之弊,高祖拨乱反正,文、景务在养民,至于稽古礼文之事,犹多阙焉。孝武初立,卓然罢黜百家,表章《六经》,遂畴咨海内,举其俊茂,与之立功。兴太学,修郊祀,改正朔,定历数,协音律,作诗乐。建封禅,礼百神,绍周后,号令文章,焕然可述,后嗣得遵洪业而有三代之风。如武帝之雄材大略,不改文、景之恭俭以济斯民,虽《诗》、《书》所称何有加焉!”《汉书•武帝纪》
曹植:“世宗光光,文武是攘。威震百蛮,恢拓土疆。简定律历,辨修旧章。封天禅土,功越百王。”《全三国文•卷十七》
李世民:“近代平一天下,拓定边方者,惟秦皇、汉武。”
司马光:“孝武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侈官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其所以异于秦始皇无几矣。然秦以之亡,汉以之兴者,孝武能尊王之道,知所统守,受忠直之言,恶人欺蔽,好贤不倦,诛罚严明,晚而改过,顾托得人,此其所以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乎!”《资治通鉴》
毛泽东的评价:
汉武帝雄才大略,开拓刘邦的业绩,晚年自知奢侈、黩武、方士之弊,下了罪己诏,不失为鼎盛之世。
六、汉元帝刘奭
汉元帝刘奭[shì](前74年-前33年),汉朝的第11位皇帝,在位16年。元帝在位时期是西汉由转向强盛衰落的起点,社会危机逐渐加深。元帝本人也过于放纵外戚、宦官,埋下了西汉的灭亡的根由。
历史上的评价:
班固:“元帝多材艺,善史书。....及即位,征用儒生,委之以政,贡、薛、韦、匡迭为宰相。而上牵制文义,优游不断,孝宣之业衰焉。然宽弘尽下,出于恭俭,号令温雅,有古之风烈。”《汉书·卷九·元帝纪第九》
毛泽东的评价:
历史上不是提什么‘文景之治’吗?实际上,文帝、景帝只是守成,是维持会,庸碌无能。从元帝开始,每况愈下。
七、曹操
曹操(155年-220年),字孟德。东汉末年著名军事家、政治家和诗人,三国时魏国的奠基者。东汉丞相,后封为魏王;去世后,汉谥武王。他的长子曹丕创立魏国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
历史上的评价:
诸葛亮:“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资治通鉴》
孙权:“其惟杀伐小为过差,离间人骨肉以为酷耳,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吴书七》
陈寿:“汉末,天下大乱,雄豪并起,而袁绍虎视四州,强盛莫敌。太祖运筹演谋,鞭挞宇内,揽申、商之法术,该韩、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矫情任算,不念旧恶,终能总御皇机,克成洪业者,惟其明略最优也。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李世民:“帝以雄武之姿,常艰难之运。栋梁之任,同乎曩时;匡正之功,异乎往代。”《太平御览·卷九十三》
毛泽东的评价:
曹操是了不起的政治家、军事家,也是个了不起的诗人……曹操统一中国北方,创立魏国。他改革了东汉的许多恶政,抑制豪强,发展生产,实行屯田制,还督促开荒,推行法治,提倡节俭,使遭受大破坏的社会开始稳定、恢复、发展。
八、南朝宋明帝刘彧
宋明帝刘彧(439年-472年),南北朝时宋的第七位皇帝。刘彧弑杀了侄子刘子业而上位,他在位的六年半,刘宋因为惨烈的内斗,以及和北魏争夺淮北地区,国力大幅衰落,百姓苦不堪言。所谓“天下骚然,民不堪命”。
历史上的评价:
司马光:“帝猜忍奢侈,宋道益衰”、“夫以孝武之骄淫、明帝之猜忍,得保首领以没于牖下,幸矣,其何后之有?”《稽古录‧卷十四》
毛泽东的评价:
登基“可谓奇矣”。
九、南朝梁武帝萧衍
梁武帝萧衍(464年-549年),南朝梁的建立者。萧衍在位时间长达四十八年,是南朝的皇帝中在位时间最长者。梁武帝初期国家兴旺强盛,是一个有为的明君。后期痴迷于佛教,多次舍身出家。企图以佛治民,纵容邪恶,导致侯景之乱,毁掉了江南的经济基础。
历史上的评价:
唐朱敬则:“梁高祖聪明文思,宽厚通博,生而神异,动多奇怪,此天表也。永元之初,群贤受命,竭怀辅正,尽力康衢。细隙未开,纤尘不动,而雄图英算,孤识独见。”《梁武帝论》
王夫之:“梁氏享国五十年,天下且小康焉。”《读通鉴论》
康熙帝:“昔梁武帝亦创业英雄,后至耄年,为侯景所逼,遂有台城之祸。”
毛泽东的评价:
1、萧衍善摄生,食不过量,中年以后不近女人。然予智自离,小人日进,良佐自远,以致灭亡,不亦宜乎。
2、专听生奸,独任成乱,梁武有焉。
十、南朝陈后主陈叔宝
陈后主陈叔宝(553年-604年),南北朝时陈朝末帝,在位7年。陈叔宝是一个荒淫无度的皇帝,据《南史·陈本纪》记载“奏伎纵酒,作诗不辍”,又大建宫室,滥施刑罚,宠爱后妃张丽华,朝政腐败。陈为隋所灭16年后,叔宝病亡洛阳。
历史上的评价:
杨坚:“此败岂不由酒?将作诗功夫,何如思安时事?当贺若弼度京口,彼人密启告急,叔宝为饮酒,遂不省之。高蠙至日,犹见启在床下,未开封。此亦是可笑,盖天亡也。”《南史陈书卷十陈本纪下第十》
毛泽东的评价:
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
十一、隋文帝杨坚
隋文帝杨坚(541年-604年),隋朝的开国皇帝,在位24年。杨坚建立了隋朝,统一了分裂数百年的中国。他开创的科举选拔人才的选官制度,在中国使用了1300年。他确立的三省六部制,奠定了后世官制的基础。他大力发展经济和文化,使得隋朝成为盛世之国。开皇年间,隋朝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中国农耕文化辉煌灿烂的时期。
历史上的评价:
《隋书》:“于是躬节俭,平徭赋,仓廪实,法令行,君子咸乐其生,小人各安其业,强无陵弱,众不暴寡,人物殷阜,朝野欢娱。二十年间,天下无事,区宇之内晏如也。但素无术学,不能尽下,无宽仁之度,有刻薄之资,暨乎暮年,此风逾扇。….起自高祖,成于炀帝,所由来远矣,非一朝一夕。其不祀忽诸,未为不幸也。”《隋书·帝纪第二·高祖下》
朱敬则:“天子登云台而访道,实垂拱而无为;公卿指日观以推诚,愿升中而每竭。可谓尽美矣,未尽善也。然天性既猜,素无学术,意不及远,政惟目前。是以牝鸡司晨,谗人罔极。”《隋高祖论》
朱元璋:“惟隋高祖皇帝勤政不怠,赏功弗吝,节用安民,时称奔驰。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实录》
毛泽东的评价:其做法“蕴藏大乱”
十二、唐太宗李世民
唐太宗李世民(598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3年。李世民是杰出的军事家,在建立唐朝的的过程中立下了战功。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太子李建成和四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而登基。李世民为帝之后,善于听取群臣的意见,以文治天下,以武开疆拓土。开始了辉煌的贞观之治。他以文治昭昭、武功赫赫而永载史册,成为一代圣君。
历史上的评价:
《旧唐书》:“臣观文皇帝发迹多奇,聪明神武。拔人物则不私于党,负志业则咸尽其才。”“迹其听断不惑,从善如流,千载可称,一人而已!赞曰:昌、发启国,一门三圣。文定高位,友于不令。管、蔡既诛,成、康道正。贞观之风,到今歌咏。”《旧唐书太宗本纪下》
《新唐书》:“甚矣,至治之君不世出也!”“唐有天下,传世二十,其可称者三君,玄宗、宪宗皆不克其终;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乱,比迹汤、武;致治之美,庶几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汉以来未之有也。”《新唐书太宗本纪》
杜甫诗《北征》:“煌煌太宗业,树立甚宏达。”
朱元璋:“惟唐太宗皇帝英姿盖世,武定四方,贞观之治,式昭文德。有君天下之德而安万世之功者也。”《明太祖实录》
毛泽东的评价:
评价其军事才能:“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
十三、后梁太祖朱温
朱温(852年-912年),废唐哀帝李柷自立,国号“大梁”,史称后梁。朱温在位期间,重视农耕,但是连年征战,民生多艰。晚年荒淫无耻,乱伦无度,强奸儿媳,被他的三儿子朱友圭杀死。
历史上的评价:
欧阳修:“呜呼,天下之恶梁久矣!自后唐以来,皆以为伪也。”“夫欲着其罪于后世,在乎不没其实。其实尝为君矣,书其为君。其实篡也,书其篡。各传其实,而使后世信之”。《新五代史》
毛泽东的评价:
朱温处四战之地,与曹操略同,而狡猾过之。
十四、后唐庄宗李存勖
后唐庄宗李存勖(音xù,885-926),五代时期后唐王朝的建立者,晋王李克用长子,小名“亚子”。李存勖称帝之前,和后梁血战十多年,历经大小百余战,勇猛异常,五代时期的皇帝以他的武功最厉害。但打了天下,却不知道应该如何治理天下,宠幸伶人,重用宦官,朝政荒唐。三年后因兵变被杀,失败之快,史上罕见。
历史上的评价:
朱温:“生子当如李亚子,克用为不亡矣!至如吾儿,豚犬耳!”《资治通鉴》卷266
欧阳修:“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新五代史》
毛泽东的评价:
1、康延孝之谋、李存勖之断、郭崇韬之助,此三人可谓识时务之俊杰。
2、生子当如李亚子。
十五、南唐后主李煜
李煜(937年-978年),南唐末帝。李煜不精于政治,是一个治国的昏君。但其艺术才华非凡:书法、绘画、音律、诗文均有一定造诣,尤以词的成就最高,被誉为“千古词帝”。在位十五年,南唐亡于宋三年后去世。
历史上的评价:
郭磨:“作个才人真绝代,可怜薄命作君王。”《南唐杂咏》诗
柏杨:“南唐皇帝李煜先生词学的造诣,空前绝后,用在填词上的精力,远超过用在治国上。”《浊世人间》
毛泽东的评价:
1、南唐李后主虽多才多艺,但不抓政治,终于亡国。
2、知识分子型的皇帝“没有出息”。
十六、宋太宗赵光义
赵光义(939年-997年),宋朝第二位皇帝,在位21年,是太祖赵匡胤的胞弟。太宗治政有为,爱读书,喜好诗赋,重视文化事业,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陋习。但在军事方面屡有败绩,不善武功。
历史上的评价:
《宋史》:“帝沈谋英断,慨然有削平天下之志……君子曰:‘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帝之谓乎?故帝之功德,炳焕史牒,号称贤君。若夫太祖之崩不逾年而改元,涪陵县公之贬死,武功王之自杀,宋后之不成丧,则后世不能无议焉。”《宋史卷五太宗二》
明郭青螺:宋太宗以天下私之子,金太宗乃以天下还之侄,故曰:“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青螺先生崇论卷之八》
毛泽东的评价:
1、此人不知兵,非契丹敌手。尔后屡败,契丹均以诱敌深入、聚而歼之的办法,宋人终不省。
2、不择手段,急于登台。
3、赵匡义小人之言。
十七、成吉思汗
孛儿只斤·铁木真(1162—1227),蒙古帝国可汗,尊号“成吉思汗”。蒙古人,大蒙古国(蒙古帝国)奠基者、政治家、军事统帅,大蒙古国皇帝(蒙古帝国大汗)。元朝建立以后,元世祖忽必烈追尊成吉思汗为太祖圣武皇帝。
历史上的评价:
朱元璋:“曩者,天弃金、宋,历数在殿下祖宗,故以鞑靼部落起事沙漠,入中国与民为主,传及百年,至于殿下(指元顺帝)。”“惟我中国人民之君,自宋运告终,帝命真人(指元太祖)于沙漠入中国为天下主,其君父子及孙百有余年。”《明太祖实录》
宋濂:“帝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故能灭国四十,遂平西夏。其奇勋伟迹甚众,惜乎当时史官不备,或多失于纪载云。”《元史太祖本纪》
孙中山:“亚洲早期最强大的民族之中元蒙古人居首位。”“元朝时期几乎整个欧洲被元朝所占领,远比中国最强盛的时期更强大了”。
毛泽东的评价:
“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毛泽东只是为了强调“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并非不识字,元初名臣耶律楚材在《玄风庆会录》一书中提到成吉思汗是可以亲自阅览文件的。)
十八、明太祖朱元璋
大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1328年-1398年),大明开国皇帝。在位31年。是中国历史上几个主要朝代的皇帝中第二个出身平民的皇帝,幼时贫穷。在位期间,重视农耕,兴修水利;减免税赋;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同时立《大明律》,用严刑峻法管理百姓与官僚,严厉打击官吏的贪污腐败,设立锦衣卫等特务机构,强化中央皇权。朱元璋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极大争议的人物。持正面评价者,认为他大力打击贪污,发展经济成效显著;而且太祖是一个少见的勤政皇帝。持负面评价者,则多从其高压统治着眼,如大加杀戮功臣、以特务锦衣卫控制政治、文字狱及廷杖等。
历史上的评价:
顺治帝:“朕以为,历代贤君,莫如洪武。何也?数君德政,有善者,有未尽善者。至洪武所定条理章程,规划周详,朕所以谓历代之君不及洪武也。”《清世祖实录》
康熙帝:“洪武乃英武伟烈之主,非寻常帝王可比。”《清实录康熙朝实录》
张廷玉:“帝天授智勇,统一方夏,纬武经文,为汉、唐、宋诸君所未及。当其肇造之初,能沉几观变,次第经略,绰有成算。”《明史卷三太祖本纪三》
毛泽东的评价:
1、对治国能力的评价:“可不要看不起老粗。”“一些老粗能办大事:成吉思汗,是不识字的老粗;刘邦,也不认识几个字,是老粗;朱元璋也不识字,是个放牛的。”(注:成吉思汗,刘邦,朱元璋三人身为帝王时,他们的文化水平已经达到能批阅奏折和签署命令的程度。)
2、对军事能力的评价:“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